【越陌度阡】永續栽培之一

【越陌度阡】永續栽培之一

【越陌度阡】
我的農業知識主要由幾處地方提供養份,首先當然是我的父母親和一班我尊敬的老農夫;另外,就是我的鄉土,山坡、溪河、阡陌、風霜……培養出農夫需要的原始自然觸覺。不過,如果只有上述的東西,可能我只會成為一個直覺型的農夫,並不能成為現今的一個農業設計者。雖然我也有不停的進修關於植物學、園藝、農業、園境、樹藝的專業知識,但這些都只能增加我的「知識」和「技術」,但未能啟發更大的「智慧」。在我剛開始建立自己的農場時,巧合碰上了「永續栽培」這一農業概念(Permaculture,意譯為永續地栽培農作物,也栽培人類文化,有諺語「樹人樹木」之意。台灣現多取其諧音譯為「樸門」),影響了我以後要走的路徑。Permaculture是由澳洲的永續農業先驅Bill Mollison和David Holmgren於七十年代所建立的可持續農業學說,這個字也算是現在「食字」文化的先驅,由Permanent(永遠的)及Agriculture(農業)、Culture(文化)所拼合而成,即是「永恒的農業及人文系統」。在當時以化學肥料及農藥主導的綠色革命運動(Green Revolution)浪潮中,他是其中一個最先驚覺純以產量為依歸的生產模式,是絕不可以持續下去的,因為土地、水資源、生態都不是無限供應,在綠色革命的生產消磨之下,這些地球資源都會枯竭。

2001年,我偶然得到一本台灣譯的《永續栽培設計》(原著為Introduction to Permaculture),內裏主張永續農業設計的思考方法與設計概念,有別於單以生產為依歸的技術文章。引據大量如印度、中國和東南亞等歷史悠久農耕國度的農業技術,肯定了傳統農業智慧的重要性和可持續性。再以西方的分析歸納及科學研究方法解析案例,綜合出囊括建築學、系統設計、生態學兼重的農業學說。那時年輕的我如沙漠逢綠洲,無師自通的啃嚼書中的每一段落,幸運地,一年之後我遇上啟蒙老師Morag Gamble(澳洲Crystal Water生態村的駐守永續栽培導師),為我解除了我不少疑問,更鼓勵我當課程導師。及後,我花了十年時間在農場修繕設計,試驗施行種種技術,一方面希望做到更自給自足,另一方面也凝聚了一伙志同道合的農業朋友。如果千禧後的第一個十年是練兵磨劍的話,第二個十年便是我們走出去推動永續栽培的階段了,我們每年都會舉辦教授為期十三天共72小時的正規「永續栽培設計課程Permaculture Design Certificate Course(PDC)」,也進行大小各項農業設計及建設項目。
「永續栽培」最廣為人推崇的應是其「農業及土地生態倫理」概念,大地資源並非單為服侍人類而出現,地球本身是一個完善的可持續系統,但人類的慾望凌駕於生態和諧的平衡狀態,百多年來的資本及消費意識形態,把地球上各項資源耗竭,人類未來的糧食問題已非舊綠色革命的思維能夠拯救。「永續栽培」的三大倫理基礎分別為:「關懷大地、關懷人類、公平分享」。只有以生態及環境保護前提下的農業開發才有意義,大家都要減少對地球資源的虛耗及破壞;另外,人文關懷、精神生活和傳統文化才是人類重要的遺產,保護這些文化也是人類未來的出路;減少對物質的需求,讓有餘補不足,把資源公平分享予地球村的各人。以上聽來好像是老生常談,但「永續栽培」不只是一套農業理論,也是一種智慧的設計方法,更重要的是作為「永續」運動的推動者,以實踐行動證明可持續農業的可行性及可能性。

不翻土田園。同學要落手落腳學會合作設計和建設可持續生產。

今年的PDC課程主題是復耕運動,希望大家能反思永續農業對香港的意義。

香港永續栽培學苑
Facebook : Permaculture Institute Hong Kong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