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有一回書叫「魏主拆取承露盤」,是指魏明帝曹叡。曹叡與爺爺曹操、爸爸曹丕加上叔叔陳思王曹植並稱三祖陳王,文學造詣頗高,可惜迷信神仙之說,以為飲露水能不死,下令把漢武帝茂陵旁捧盤子的銅像拆來洛陽,承接所謂天漿。
一國之君明目張膽盜墓,天理難容,據說當場發生異象,載於史冊,唐朝詩人李賀寫入《金銅仙人辭漢歌》幻成「憶君清淚如鉛水」。強如漢武帝身後尚難自保,還奢望永生?求仙不成,曹叡反年僅卅五歲駕崩,銅像鐵石心腸,也為爾輩曚昧悲泣。
或者,求仙是假,宣示主權才真,曹魏政權篡漢奪位,拆掉舊家祠堂正好顯顯威風。倒令我想起台灣綠營陳菊任高雄市長時,清除蔣介石銅像,鋸成大卸八塊,改朝換代之滄桑,古今皆然,翌月陳菊即輕微中風入院,可見此等陰騭事別要做,報應不爽。但歷史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不汲取教訓,每逢路過維園,我想:幾時輪到眼底女皇像?回歸前曾遭打凹淋紅油,下次誰來修復她?
《金銅仙人辭漢歌》還留下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天究竟有沒有情?常常埋怨老天,究竟天會不會老?真厲害,難怪相傳作者之所以夭逝(廿六歲),因為玉帝慶祝宮殿落成,查遍陰陽兩界無人及李賀鬼才,不惜提早召來為盛事撰文章啊!這是我聽過最荒誕又最感動的故事,是對筆耕者最高的禮贊和安慰,其實,他吟詩吟到吐血死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本非對仗,卻很適合用來做上聯,歷來文士挑戰想續下聯,都不滿意,終於由北宋石曼卿對出「月如無恨月常圓」,技驚四座,此後大家可以收口。月當然不常圓,所以月必有恨,設想便沒天老不老般開放雄奇,但難能可貴、無出其右了。
石曼卿也薄命,俸祿低微,酗酒而死,靠朋友范仲淹濟助棺木。無分賢愚貧富,曹叡、李賀和石曼卿的短壽,以至漢武帝劉徹的福大命大,歸宿都是「茂陵劉郎秋風客」遊魂野鬼,還有榮辱無常的蔣公、女皇,一一只襯托出時空無窮。我知道你忍不住google全詩吧,小弟代勞: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錄於陰曆七月十五,中元普渡,月圓。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