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開瓶費是個「鬧交的匣子」,一打開,蝦蟹怪獸跑出來,爭拗到日月無光。上周寫完「屈你開瓶費」,各路人馬即烽煙四起怨氣沖天,原來又一面斥不雅或「不雅也要面斥」系列。
香港究竟變了一個怎樣的城市,離文明優雅真那麼遠了嗎?大拿拿幾百塊的開瓶費啊,香港人現在連幾毛錢也會毛躁。朋友乘的士,遇上收八達通的車子,感動莫名,下車時不必受那幾毫子如何四捨五入的壓力了,方便我還是着數你,要算得玉潔冰清,確是一毫子也數還數路還路,但永遠祇是有利你虧損別人,就不通了,就火了。一街都是聲嘶力竭面紅耳熱。工時最長、樓價最高、生活費最貴、住宅租金最貴等項項世界第一的香港,壓迫得人沒有了寬容大道的空間。
說過,兩字記之曰:公道。 一買一賣,有兩方,一方贏到盡,遊戲便不好玩了。開瓶費這事沒有絕對準則,但有箇中禮貌公道風度,餐桌禮儀之一、之首是:Don't be an ass。
但什麼是公道?可以不在人心。什麼是an ass?很多ass不照鏡。客方有,店方也有。
友人B說「好多餐廳,酒牌一就係得啲mark到$400-500起跳,但其實cheap到爆的酒,要不就是貴到離晒地的酒,屈臣氏已經賣得貴㗎啦,佢仲要mark到是屈臣氏的2-3倍,點飲? 更多發生的是收咗開瓶費,莫講話處理溫度,有時連醒酒器都冇,我飲得快,好多時都係自己斟自己飲,收三幾嚿開瓶費,呢D都冇,我覺得有D過份,但普遍……」
如果客方說被「屈」開瓶費,是不公道,那收足開瓶費而服務不足,公道?我沒去驗證他的話,不必,這種酒單很沒禮貌,而且過時、傲慢、劏客,像理所當然,卻很常見。你說餐廳要mark up,但泥鯭賣石斑價,石斑當美人魚賣,當顧客是老襯,合理嗎?如今網絡年代不同往日了,葡萄酒價格一search透明,不容易胡混過去,在餐廳喝酒就要被搶劫,誰都不爽。再說如果開瓶費收得不輕,但服務不周,配套不全,又公道嗎?
期望管理極重要,行業枯枝從來不缺,我自己倒沒試過被收昂貴開瓶費而服務不符的經驗。少少忠告,先做功課,寧可勤力些費時些多作查探才幫襯,免以身犯險,我從來如此,雷達也準,太介意吃掃興或受氣飯了。有興致帶酒去的餐廳,食物要好,食肆是怎樣的水平檔次,有什麼配套服務,便帶什麼酒,因應其水平調整高度,勉強冇幸福。預期得到什麼服務有個譜,不浪費也少傷和氣。總之伏味濃或太多黑人問號的,不去,遑論費神帶酒。開瓶費去到三、四百元,若是聲譽空白、自己心中沒底的餐廳,去之前問多兩句那幾百大洋代表什麼,買到什麼,可保平安。
期望也得公道。到鴨脷洲吃海鮮,在市政大樓大排檔或是大街的食肆,自己帶酒他們不收開瓶費或收費很低,你期望要好酒杯醒酒器全程侍候為你倒酒,到你離地。
城市氾濫不雅,公道難產矣,既不能相敬如賓,便公事公辦,還是均真依本子辦事好。
HBO劇集《The Young Pope》中Jude Law飾的教宗說: "Friendly relationships are dangerous. They lend themselves to ambiguities,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nflicts, and they always end badly. Formal relationships, on the other hand, are as clear as spring water. Their rules are carved in stone. There's no risk of being misunderstood and they last forever"。
開瓶費的問題,從來是太多灰色,太少共識,不如定些指引準則。
葡萄酒網Snooth Wine提供過一個表,簡介不同銀碼的開瓶費,該買到什麼程度的服務。(它以美金計算,我且粗略換算作港幣,再兌換香港的騰貴供大家參考。)
$0-$50:乾淨、不高級的杯子,有酒杯固然好,也可是廉價厚玻璃酒杯,那普通水杯可能更佳。
$50-$100:起碼有一隻像樣的酒杯。
$100-$200:提供1至2隻正規酒杯,並為白酒、氣泡酒提供冰桶。
$200-$350:裝備要講究一下了,該有優質的酒杯,每人可用幾隻,且提供醒酒器和冰桶。
$350-$500:可能很多人已經不玩了。這價錢要做到酒杯的正統匹配,波爾多用波爾多杯,布根地用布根地杯,且須是佳品,每人至少有三隻杯,冰桶一個,decanter也多於一個。
$500或以上:除上述一切,要有專業優秀的酒侍為客人醒酒、預備最佳溫度,更要能為帶來的酒,設計最適合的菜式。
開瓶費有理,客不能說是被屈,但餐廳既收了corkage就有責任和義務。
始終,還看「公道」。所謂「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店方太斤斤計較,客方太cheap,都是寒酸。喝酒尋開心,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何必酒無寧日,留七分正經以度生,留三分癡呆以防死,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