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人文學 - 王偉雄

科學與人文學 - 王偉雄

英國物理學家及小說家查理斯.柏西.史諾(C. P. Snow)於1959年在劍橋大學發表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演講,題為「兩種文化」("The Two Cultures"),演講隨後出版成書,引起熱烈討論。史諾說的兩種文化就是科學和人文學,演講的主題是科學與人文學有巨大隔閡,甚至互相排斥,這情況嚴重障礙人類在知識及社會發展上的進步;他呼籲這兩種文化的從業者努力建立橋樑,以期互相尊重,最好能互為補足。
雖然史諾這樣呼籲,而他自己也確實同時涉足這兩個文化(物理學研究和小說創作),但他似乎對於人文學者視科學家為「文盲」特別感到氣憤,這可從他演講裏的這一段見到端倪:
我曾經多次參與一些人的聚會,根據傳統文化的標準,這些人被視為飽學之士,而他們都相當興致勃勃地表示對科學家﹝在人文學方面﹞的無知感到難以置信。有一兩次我給惹得惱火了,於是便問他們這班人之中有多少個能夠說明熱力學第二定律。他們反應冷淡,並且未能回答我的問題;可是,我問的不過是科學版本的「你讀過莎士比亞的著作嗎?」。
六十年後,史諾呼籲建立的橋樑仍未見影蹤;一般而言,人文學者和科學家不見得比從前較為互相尊重,亦看不到雙方積極地涉獵對方的知識或嘗試明白對方的視角。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我認識的人文學者中,大多對科學既無興趣,也不關心,不要說完全不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連相當簡單易懂的演化論,他們不是茫然無知,就是諸多誤解(研究哲學的比較好一點,尤其是分析哲學家,因為分析哲學特別靠攏科學)。
另一方面,由於資訊科技及其他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重理(科學)輕文(人文學)乃全球大勢所趨,這在教育尤其明顯,現在大家在教育界聽到最響亮(或吵耳?)的聲音就是"STEM!STEM!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的縮寫)。也許仍然有不少人文學者自高於科學家,認為我們必須透過人文學才可以了解文化、社會、人生和價值;然而,現在人文學在社會上處於劣勢,似乎有需要向全世界證明它存在的價值,這是不爭的事實。
科學與人文學相對的社會地位應該如何?科學家與人文學者應該怎樣看待對方?要恰當地回答這兩個問題,便先要對科學和人文學各自的研究對象、目的、方法和結果有正確的了解。雖然史諾呼籲科學家與人文學者互相尊重和互為補足,但他在演講裏並沒有深入探討科學與人文學的異同,因此,他的呼籲幾乎淪為口號而已。
牛津大學出版社今年五月出版的一本新書被稱為"the C. P. Snow book for our times",書名是"The Geography of Insight",副題是"The Sciences, the Humanities, How They Differ, Why They Matter",這是又長又有點彆扭的副題,但卻精準地點出了此書所處理的問題──那正是史諾沒有深入處理的重要問題。作者李察.弗利(Richard Foley)是專研知識論的哲學家,並且是紐約大學文理學院院長,已任職多年,在此之前亦於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擔任文理學院院長,這些行政工作令他有機會接觸很多人文學者和科學家,以及認識他們做的研究;由於弗利對科學與人文學的異同早有興趣,他因利乘便,不斷觀察和做筆記,這本書是他十多二十年的觀察加上分析思考的結果。跟史諾一樣,弗利認為科學與人文學不應互相排斥,反而可以互為補足;與史諾不同的是,他這個看法有充分的理據支持。
我也是研究知識論的,因此讀過弗利其他著作,亦留意他的新書。"The Geography of Insight"出版不久我便買了,書是小開本,只有約120頁,我三四天看完,甚有裨益,沒失望。篇幅所限,我未能在這裏介紹此書的具體內容,只好誠意推薦;如果你對有關問題感興趣,這本書肯定值得一讀。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