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副部級貿易談判一事無成並不令人意外,但中方的兩項提議,包括只提出購買更多美國產品以減少美國貿易逆差,以及11月美國中期選舉前不再進行談判,顯示中方的思維或戰略,就是一個「買」字,買美國貨而不理知識產權等問題,買特朗普選票向他施壓而不理國會共和、民主兩黨聯手對付中國。然而,一如中國可以買起台灣的農產品、邦交國,但買不到台灣民心和兩岸統一,中國如果想靠買字訣、拖字訣打贏貿易戰,只是一廂情願,反而會令中美加快步入新冷戰。
財大氣粗 不守國際準則
中方的聲明稱,雙方進行了「建設性、坦誠的交流」,潛台詞是各說各話,所以未能達成進展。由於談判級別降至副部級,外界原本期望這次談判能為更高級別的談判鋪路,更有消息指如果一切進展順利,中美可以在11月達成協議,讓特朗普與習近平在多邊外交峯會場合會晤時有良好氣氛。然而,這顯然低估了中國買贏貿易戰的信心和決心,低估了中國鷹派在高層權鬥中打出維護國家安全、核心利益不容退讓旗號的威力。
自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財大氣粗的中國政府、國企和民企、中國人都擺出一副要買起世界的姿態,掃資源礦產、掃金融電訊公司、掃地標建築、掃豪宅地產,直至全民衍生出「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的心態,不守國際準則、國際禮儀。因此,特朗普啟動中美貿易戰後,中國高層及智囊多以這種心態看待一介商人特朗普,以為他無非是要中國多買美國貨,即使在貿易戰引爆中國政治、經濟亂象後,在北戴河會議前後,仍不改買贏貿易戰的心態和部署。
據報道,中國副總理劉鶴5月訪美時,美方列出清單要中方購買農產品300億美元,他主動加碼至600億美元。在今次談判中,中方對美方提出購買更多產品的要求,也表示可以馬上實現。但是,美國要的不只是減少貿易逆差,同時關注知識產權政策,關注政府補貼、強制性技術轉讓等公平貿易問題。這些問題,似乎也是用錢可以解決,令人不解的是,中國為甚麼不願意花錢保護知識產權,寧願鼓勵山寨版的科技「創新」?為甚麼明明外匯儲備早已冠絕全球,還在貼錢鼓勵出口?
不搞選舉 但擅長搞選民
中國政治、經濟邏輯混亂的問題,很多時候都能從中共一黨專政、權鬥不休的體制中找到答案。所謂國家安全、國家核心利益,毋寧說是中共政權的安全、權貴家族的利益。顯而易見的是,山寨科技、出口帶給權貴的利益高於保護知識產權、公平貿易。而國家的定位也是視需要而變,可以一邊自稱是發展中國家,在世貿組織中享有發展中國家待遇,人民的教育、醫療福利得不到保障,同時在外交上與美國爭霸,要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對被美國制裁的國家及時伸出援手,大撒幣遍及亞非拉,收買台灣邦交國也是不遺餘力。
中國應對貿易戰的另一重點手段也是「買」,反制措施一開始就針對支持特朗普和共和黨的農業州選民,如今挑明美國中期選舉前不再進行貿易談判,可謂圖窮匕現。在他們眼中,特朗普如今面對通俄門的大麻煩,如果共和黨在中期選舉再失利,何來同中國打貿易戰的底氣?自己不搞選舉,但擅長在國內外搞選民,這也是中共政治的病態行為之一。但這套在台灣已證明失效的策略,在美國可以生效嗎?要求中國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不只是美國,還有歐盟、日本,中國能一一買起嗎?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