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制難提高生育率 - 左丁山

稅制難提高生育率 - 左丁山

美國老早有一個簡單化名詞DINK,即是Double Income No Kids,意指男女結成夫婦,各自有工作薪資,但不願生孩子。中國內地把這類兩人家庭譯為「丁克家庭」。想不到近日「丁克」竟成為討論生育率的焦點,事緣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於8月4日發表署名劉志彪和張曄兩位學者(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與副教授)的文章,指未來幾年,中國生育率將出現斷崖式下跌,「少子化」的後果十分嚴重(如中國成為老人國家,退休保障難以負擔,勞動力嚴重短缺,最終是經濟停滯不前),因此政府應規定40歲以下公民每年以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即類似香港打工仔供MPF),家庭生育第二胎後,可申請取回生育基金並有政府生育補貼。如不生育,繳付的基金留待退休時再取出。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胡繼曄教授表示贊同,並且進一步建議向丁克家庭徵收未來的社會撫養費。此議惹來網民大罵,胡繼曄澄清,孩子可以抵扣稅款,丁克家庭沒孩子,便沒有了抵扣,變相多交稅。
無論如何說法,透過強迫繳交生育基金或令丁克家庭扣稅時吃虧,都是一種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意圖透過稅款來影響國民生育;新加坡曾使用這種方法,四十年前鼓勵節育,現在變為鼓吹生育;香港則使用宣傳方法,四十年前電台每天都播出「一個嬌,兩個妙」的廣告,深深影響了左丁山一代人,我們上一代沒有家庭計劃,一家動輒有六七個兄弟姊妹,我們這一代頂多有三個,左丁山的下一代人,更是普遍一個起兩個止,甚至奉行「丁克」原則。經濟學家很早研究家庭生育的成本與效用,計算生育的機會成本,老早發覺愈是發達的國家,生育率愈低,因為對丁克家庭來說,生育往往意味着太太一方犧牲個人事業與賺錢機會,並且阻礙兩人的環遊世界夢想及到處欣賞音樂藝術的情趣,但在較貧窮國家來說,如非洲、菲律賓等地,生育的機會成本低,窮人的家庭愈是多產。科技大學的康文林教授(Cameron Campbell)是人口學專家,在加州理工讀書時,雙主修工程/應用科學與歷史(香港學生有想過這樣讀書嗎),在U Penn得博士學位,研究人口學、清史、清代縉紳錄、中國人口變遷,大數據等等,據他的研究,單一財稅政策不會有效地鼓勵生育。中國以前強力阻止一家生兩孩,現在人民開始富起來,要求家庭生兩孩,同樣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