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經是美食天堂(二之一) - 葉一南

香港曾經是美食天堂(二之一) - 葉一南

我懷疑,不,我確信,香港政府高官們,沒有聽過這句企管名言:focus on your strengths, manage your weakness,「發展強項,管理弱點」。絕對不是甚麼新理論。二十年前Google說,搜尋技術是我們的絕技,讓我們把八成公司資源放在這地方,專心一致做到天下無敵,把世界上能搜出的資訊全搜出來。二十年後,Google變成一間市值8000億美元的巨無霸(香港長江實業的市值是3300億港元 ) ,「搜尋」成了生活必需品。這便是專注強項的最佳例子。
以前過時的理論說,我們要認清自己的缺點,努力改正,做一個完人。Donald Clifton博士,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在1992出了一本書,Soar with Your Strengths,提出一個事實:不要發神經,世上沒完人,根本不須要。千萬不要逼美斯去打拳,叫米高佐敦去游水,這不叫全才,叫嘥料。用十二分力去發展盲點,吃力不討好,不如用十二分力把優點推上極致,事半功倍,有機會拋離沒天份的對手。這理論剛推出的時候,顛覆固有觀念,大博士為了證明可行,於是成立顧問公司,幫助企業發展,非常成功。從此之後,認清一己專長,全力拔尖,成為現代企業的管理主流,大家一致認同Donald Clifton 的看法,"excellent performers were rarely well rounded. On the contrary, they were sharp."
說穿了是一字咁淺,阿媽係女人,唯獨香港政府不明白。隨便在街上問一百個路人甲,飲飲食食抑或創新科技是香港強項,一百個會答是飲食。為甚麼政府寧願重點投放五百億在創科,一個香港完全沒有基因的項目,而放手任由本來曾經譽滿全球的「美食天堂」慢慢死去?我想了很久,想爆頭也不明白。
在未有「真係見過喬布斯」的楊局長之前,香港已經搞過創科。最早是科技園,然後有數碼港。後者變為地產項目,千夫所指,一事無成。科網熱潮的時候,香港突然多了無數dot com,大量資金投入,最後差不多死清,留下的少數,譬如說Open Rice,現在變成餐廳黃頁。曾經萬人空巷爭買股票的Tom.com,創科了甚麼,大家說不出。認同科技發展重要,已經試過,沒有天份環境不配,拿五百億出來亦不會創造出一個香港喬布斯,這是現實。
飲食業不同,看港天生底厚,從業員經驗夠傳承好,吃貨多見識廣,消費力強吃得起,材料百川匯海,文化中西日東南亞交融,有齊成為世界級美食之都的優勢,亦曾經輝煌一時。說真的,如果要吃粵菜、燒臘、飲茶、雲吞麵,我寧願在香港吃,不會上廣州。日本菜在日本以外,香港應是最有質素的城市。依照focus on your strengths的企管理論,政府應該提供條件,把強者變得更強,超強,對不對?答案是,沒有,完全得個零,而且有意無意還落井下石。香港近年最大型,政府帶頭的飲食項目是甚麼?是美食車!出力整死有特色有人流充滿生命力的大排檔,然後叫人去開美食車,這是甚麼意思,算那一碼子策略?結果如何,有目共睹。
香港政府為甚麼輕視飲食業,有可能是以下原因。一,做官的一生人未做過生意,思想還停留在「讓我們把弱項做起來」這等儍極的概念。二,根本從未看得起飲食業(包括耕種食材) ,因為唔型。三,堅離地,以為香港飲食地位不錯,不知道已經節節敗退,很快老本不保。四,沒有去過哥本哈根的Noma,以及利馬的Central,不知道這些餐廳,以及背後飲食鏈帶動的Food Tourism,如何提升改變一個城市。五,以上全中。可惜呀,香港本來有能力,成為首屈一指的美食之都,只差那一點點的覺悟:"Your weaknesses will never develop, while your strengths will develop infinit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