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廚房】三口家13呎廚廁 劏房單親媽:想在家安樂吃

【百家廚房】三口家13呎廚廁 劏房單親媽:想在家安樂吃

【百家廚房】
87呎的劏房內,間有13呎的空間,內牆旁有馬桶、熱水爐與花灑,門口卻擺放電磁爐和各式各樣的廚具。這空間既是廁所,又是廚房。戶主阿欣說在這裏煮飯,每日也得祈求兩個孩子健健康康,不要吃出大病來。生活逼人,她亦謂無可奈何,只盼早日脫離劏房生活,擁有屬於他們一家的廚房。

走過六層破落的梯間,記者早已微喘,甫踏進單位,門後還有三道門,一劏三房,其中一戶就是阿欣一家三口。 阿欣說早年與丈夫離婚後,便獨自帶着兩名兒女生活。選址這裏,全因單位是區內最便宜,87呎的空間,月租3,000元。 房間一眼看盡,靠窗位置有一張雙人碌架床,是唯一的大型家具。房內兩側各有書桌,堆放着圖書及習作本,還有電視和家居用品;至於衣服或雜物,則收納在頭頂的板間櫃內。地方狹小,但井然有序。轉角便是約13呎的廁廚,煮飯拉屎也在這裏,阿欣說:「地方小,張就張就。」
這個「廁廚一室」是由阿欣改裝出來的。單位本來不連廚房,業主原本建議她擺放煮食工具於書桌上;但她顧慮屋內空間小,物品沾上油煙後難打理;又怕熏臭睡床和衣服,氣味難散,因而決定將煮食爐搬進廁所,煮食時,就用一塊膠簾分隔馬桶和廚具,劃出「廚房」。

13呎,既是廚也是廁;洗手盆,既洗手也洗菜。

阿欣說,煮飯時遇上「緊急」,即要蓋好飯菜,拉上簾子分隔「廚廁」。

碌架床是家中唯一大型家具,供讀書寫字睡覺等用途。

兩餸一粥,煮來不易。

煮飯中途 最怕小朋友憋不住上廁所

說是廚房,其實只是一個電磁爐與數個煲。環境限制多,令下廚變得麻煩,阿欣苦呻一餐也不想煮。「為防細菌,食物不會長放在廁所,煮飯時又要走出走入。煲長掛在洗手間內,用前又要先煲熱水消毒,加上擔心孩子洗臉時會沾到殘餘的生食物,因此在洗手盆清洗生食物後,又要馬上清潔。煮一會兒又要清潔,清潔完又再煮,準備一餐飯好費時。」她苦笑在正常廚房準備簡單的兩餸一湯,只需20分鐘,在這裏卻要用多三倍時間。
阿欣不想下廚,不僅是怕麻煩,同時亦憂慮食物不衞生,有礙孩子健康,這令她每次下廚也提心吊膽。當中她最怕小朋友途中憋不住要去廁所,「就算你煮到一半也要馬上關火,蓋好食材,用毛巾包緊鍋邊,拉上簾子分隔馬桶同廚具。他們完事後,整個廁所要清潔一番,再開抽氣扇抽氣十多分鐘,到自己感安心後,方再繼續煮食。」記者質疑這個做法難保衞生,她黯然答道只是求個心安。正因顧慮多多,阿欣說煮飯對他們一家而言,絕對是可免則免,故一星期只會在家煮兩次晚飯,毗鄰的社福中心成為他們的主要飯堂。
談及生活局限,阿欣愧疚未能為孩子提供一個理想環境──如一餐住安樂家飯,阿欣因擔心油煙,餸菜大多是清蒸或灼,味道清淡單調,孩子不願多吃一口。「在這個空間,這個環境,我連仔女小小的願望,如單純在家中吃一頓美味的飯菜,我,也滿足不到,有時晚上想着想着,便會自責地哭了出來。」一家人在飯桌前相處共聚,分享美味的住家飯餸,閒聊日常,本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對阿欣這類劏房戶而言,擺脫「廁所飯」, 擁有一個廚房,卻是奢想。
深明廚房限制,菜式只能簡單為主,以私房菜起家的吳永皓師傳,當日就在記者牽線下,教阿欣煮了一道藜麥龍脷柳粥。「知道她們平日也以蒸灼為主,因此今日特意教授她煮這粥,用電飯煲便可,有營養且美味,小朋友也愛吃。」
負責跟進阿欣個案、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成員洪一蘭表示,區內劏房越劏越細的做法猖獗,廁所和廚房連在一起的間隔普遍。「他們連一個基本的廚房也沒有,一家人煮一頓飯,有不同困難和限制,令家庭生活、兒童成長發展和飲食習慣受到影響。」她強調政府有責任監督及推行措施,去改善劏房戶的生活水平,如增設過渡性房屋、增加劏房家庭的福利支援等;同時她建議,政府應盡快設立基本住屋標準、租務管制、確立最低人均居住面積,以及確保出租房屋設有獨立廁廚等基本設備。

吳師傅(左)特意教阿欣煮藜麥龍脷柳粥,還與他們一家共晉午餐。

一眼睇晒87呎(阿欣自己度僅80呎)。

記者:沈敏怡
攝影:伍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