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主義擠壓本地生 - 左丁山

保護主義擠壓本地生 - 左丁山

外地朋友的女兒憑美國大學入學試的SAT及AP成績,申請入讀中文大學商科,卒如願以償,朋友怕女兒來港入學無宿舍可住,曾詢問有無Plan B,即在外租住也。其實外國學生入讀中大,多數有宿舍,不必過份憂慮,只是舊書院(新亞、崇基、聯合與逸夫)因學生人數多,宿位相對較少,外國學生未必保證可以在學四年都可住宿舍,例如新亞書院的外國學生便是四年三宿。新書院由於成立時已有策劃,學生人數少,可保證四年四宿,於是左丁山建議朋友的女兒填報入住新書院,碰碰運氣。
朋友大概拜過四面佛,女兒給敬文書院取錄,敬文每年收75名新生,四年共300人,宿舍有300個宿位。
朋友為之鬆了一口氣,女兒以後四年可安心讀書,不必為宿位煩惱了。敬文書院宿舍有吐露港景色(行將被新大樓遮蓋),環境清靜,雖離大學本部稍遠,卻一定是讀書的好地方。這位世姪女是所謂憑Non-Jupas入學的學生,即非本地DSE聯招生,今年15000個大學學位之中,憑聯招入學的有13134名,佔87.6%,餘下1866名是非聯招生,佔總額12.4%,不算多。但最近引起討論,原因是在一些所謂「神科」學系,非聯招生的比率顯著高出平均三倍多,例如醫科與環球商業取錄的非聯招生比率便在40%以上。這類「神科」的收生成績要求很高,競爭劇烈,但全港DSE考生之中,拿到31分(最佳6科)及以上的,只有687人,即使全部入讀「神科」,仍然有大量剩餘學額,是故IB、IGCSE及AP等考生們便有很大機會入讀。一些教育界人士呼籲調低「神科」的DSE學生入學門檻,其實是本末倒置,一位考得25分(假設)的學生如入讀醫科或環球商業或法律,他(她)有把握與考到IB 35分以上的學生競爭嗎?如成為大學的考試「魚腩」,對學生的成長與信心有何好處?
又有報導批評港大醫學院不守承諾,今年透過聯招取錄的醫科生不足一半,港大醫科收生235名,聯招生114人,其餘121人來自直資私校、國際學校,而港大在2013年曾稱會錄取75%聯招生,但今年只有48.5%。
以左丁山的愚見,深層的理由是由於保護主義。劍橋牛津醫學院畢業生不能回港行醫,於是不少有錢子弟與醫生家族子女,在外國寄宿學校畢業後,如欲回港當醫生,大多以IB或IGCSE成績申請港大醫學院,不願入讀英美名校,這批學生若非香港有保護主義,是不會回來香港爭奪醫科學位,擠壓本地DSE學生(多數家境不如回流生)的;他(她)們有家底兼且成績好,本地生唔好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