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籌備下一份施政報告,特首林鄭月娥不但跟像往常那樣會見立法會不同政黨議員聽取意見,還破天荒來個facebook直播,讓市民直接向她提出看法及建議。以公關門面工夫而言算是做了不少,然而她的施政報告早早設定了框框及限制,那就是只談民生經濟,對事關香港深層次矛盾的政制發展避而不談,還理直氣壯的在宣傳時已刻意漏掉,彷彿政制問題不存在一樣。
對雙普選問題視而不見
我們認為,政制發展是解決過去幾年香港深層次矛盾的關鍵,也是消弭分歧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一步,施政報告連諮詢階段也刻意忽略政制問題,不肯重啟相關討論,等同任由社會分歧內耗長期持續,那不管10月的施政報告林鄭月娥提出甚麼新政策或措施都只能是微枝末節,小修小補,無助改善社會氛圍。
不帶偏見,不迴避現實的人都會知道,過去幾年香港社會之所以出現激烈的抗爭及對抗,之所以嚴重撕裂,除了因為梁振英之流不斷挑撥離間以外,政制原地踏步,特首立法會雙普選承諾不能落實也是主要因素。《基本法》早已列明香港可在回歸十年後普選特首,然後再讓立法會全部議席由普選產生。可2007年特首選舉是小圈子選舉,2012年的特首仍由1,200人選出,到2017年同樣沒變!
特首普選無寸進,立法會普選遙遙無期,令少數工商專業團體及親中團體長期主導政治體制及議會,主流民意難以伸張,社會上的不滿自然難以排解。在無了期、無盡的等待中,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世代的耐性被消磨殆盡,對透過體制內方法推動政制發展失卻信心,改為以其他方式如抗爭及不合作運動的方式爭取,甚至出現自決、港獨的思潮。過去幾年香港政治紛爭激化至幾乎失控的地步,根源正在於政制跟二十年前回歸時沒有多大分別。
若果香港在2007、2008年就落實雙普選,或至少在2012年就讓特首及立法會實行真正的普選,政制上的扭曲便能及時糾正,市民特別是年輕世代就能看到在體制內改革社會、落實訴求的希望及方法,誰也不用另找體制外及對抗性的方法。
消滅寄望 逼年輕人反抗
偏偏過去幾位特首在政改問題上放軟手腳,其中梁振英、董建華之流更是消極對待,從未認真為港人爭取。北京政府則不但採取拖字訣,到近幾年還玩弄港人,透過人大8.31決議定出先由北京篩選再由港人投票的偽普選方案逼市民「硬食」,結果把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僅餘的信心與寄望都消滅了,市民怎能不否定政治體制,怎能不出現激烈的對抗情緒呢?
要打破市民與政府對抗不斷加劇的惡性循環,要避免社會撕裂、分化繼續加劇,改革扭曲的政治制度,打破少數特權階層及團體對權力的壟斷,讓市民真正當家作主是不二法門。身為特首的林鄭月娥若果連這一點都看不到,若果看到仍扮作視而不見,那她根本是在逃避責任,根本是失職,是在任由香港社會在內耗中沉淪下去。
按照《基本法》及過往的政治慣例,特首是啟動政改的關鍵,也是開始政改五步曲的「掌匙人」。只要林鄭月娥拿出勇氣及決心,她可以在10月第二份施政報告建議人大常委會重啟政改,讓社會看到改變的曙光,讓社會各界可再次就未來的政治方向作深入的討論,尋求打破僵局的方法。能否迅速達成共識朝雙普選的目標邁進當然不可能由林鄭月娥一個人決定,北京的態度,不同政治陣營如何討價還價都會左右討論的進程。但作出嘗試,啟動政改討論完全是特首的憲制及政治責任,林鄭月娥實在沒理由逃避!
近期親中、建制派一直以打擊港獨及維護國家安全為藉口施壓要搞23條立法,可只有讓香港落實雙普選才能真正消弭港獨訴求,才能糾正扭曲的政制,沒有真普選的話,根本沒有條件及氣氛就23條立法作理性討論,更不要說立法了。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