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金管局藉年金之名而膨脹 - 古立

蘋論:金管局藉年金之名而膨脹 - 古立

香港年金公司(金管局轄下的按揭證券公司全資擁有的「國企」)推出100億元年金計劃。財政司陳茂波事先張揚,如若合資格長者的反應踴躍,可加推100億元,即合共200億元。結果認購額只得49.4億元。
慘淡收場,年金公司總裁劉應彬卻「滿意」結果,表示「已成功引起社會對終身年金及其他退休理財產品廣泛的討論及認知」。若非由劉總裁親自道來,誰曉得那200億元是用來教育市民的?官腔混淆視聽,又一案例。

認購額兩成五 怨銀行搶客

新股上市,認購額要是只得兩成五,股價不被質殘則幾稀矣,怎會「滿意」?雖是「滿意」,劉總裁可抱怨銀行推廣不力,甚至搶客──交叉推銷別的年金計劃。跟通脹掛鈎的iBond屢屢超額認購,沒有給銀行搶走生意。市民對年金冷漠,是產品不吸引抑或銀行不合作,不辯自明,豈是官腔混淆得來。
可以肯定的是,年金計劃出閘脫蹄將無礙金管局繼續搞其新意思。2008年,在金融海嘯前夕,金管局藉詞提供融資助人上車置業──即是刺激住宅物業需求──成立按揭證券公司。做法猶如給熾熱樓市火上加油,時機更是像大陸的說法,「極其惡劣」。
及至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歐美為救市而量化寬鬆,游資流竄、湧入香港,將樓價推得高與天齊。政府辣招盡出以為平抑,除了印花稅額外加倍,金管局再三降低按揭額,以提高上車門檻;使出渾身解數,其目的乃在遏抑樓市需求。那麼以提供融資、刺激樓市需求為務的國企按揭證券公司又如何?
沒有收檔,反而擴充經營──推出年金計劃。雙手互搏,何也?非為展示官僚功夫了得,能一心二用,而是膨脹架構編制,好製造年金公司總裁般的肥缺。至於住宅按揭此本業,融資充斥、競爭劇烈,銀行自己尚且吃不飽,何來多餘的按揭生意可供出讓?是以按揭證券公司去年只購入了3.16億元貸款資產(包括非住宅按揭),佔944億元新造住宅按揭約千分之三。

衙門一開 了無實務仍擴張

樓按生意淡薄,按揭證券公司另闢戰場,向小丑、外籍老師、化妝師等自僱及創業人士埋手,提供平均40萬元的無抵押貸款。放貸無孔不入,甚至相中那14部給官僚管得不亦樂乎的美食車。堂堂國企,跟財仔搶生意,情何以堪?
紆尊降貴,當然不是為人民服務。金管局原先只有一個角色──穩定港元匯價。然而港元跟美金掛鈎,港元實則為美金,小小香港有本事穩定美金嗎?沒有。即使了無實務,一旦設立,衙門便不會自動消失,而只會不斷擴張。於是跟銀行──甚至財仔──搶生意的按揭證券公司便呱呱墜地。十年間,生意雖是乏善可陳(近半利潤不難來自炒匯、炒股),這間國企的編制則從零膨脹至261人,比重佔整個金管局近三分一。
現今按揭證券公司依循金管局膨脹編制的路徑,衍生跟銀行業務有明顯利益衝突的年金公司。不管市民大眾是否認受其產品服務,觀乎金管局的往績,十年後年金公司的規模編制起碼將和今天的按揭證券公司等量齊觀。為香港人服務,多少官僚假汝之名而自肥!

周一至周六刊出
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