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級分析師及投資專家陸東提供了一個數字,1985至2000年,香港填海3000公頃。同樣是15年,由2000至2015年香港填海690公頃,根據理性預期理論,公眾預期土地供應減少,等於未來房屋供應減少,當經濟急劇反彈之時(自2004年有自由行開始),外來和本土的房屋需求必然急升,把樓價推至歷史新高點。
這樣的預期仍然持續,沒有消退跡象。看看幾段似無相關的新聞,(一)東區醫院病人床位不敷應用,無計可施之下,引入16張俗稱飛機椅的東西躺臥式病床,供日間小手術病人休息。東區已無吉地可興建醫院,將來可能有更多病人被派坐飛機椅;(二)茶果嶺海濱土地更改用途,城規會批准職業訓練局興建校舍,鄰近一名該區居民入稟申請司法覆核,指城規會決定錯誤,未有考慮公眾需求及保護海濱;(三)馬鞍山及屯門龍鼓灘填海計劃還沒落實,區議員已介入帶領居民示威抗議;(四)中區租值高昂,傳統上必在中環金鐘辦公的律師行與「四大會計師行」已見陸續遷出,搬往灣仔、太古坊及黃竹坑。
新聞看似無關,實質上每事緊扣。港島沒新土地,九龍缺公共用途土地(建學校),新界需要土地建樓及增加不同地區設施,但一談到開發新土地及興建公共設施,便往往有人反對。這些事情,公眾是預期之中,所以居民商人爭先買樓、買寫字樓,便是經濟理性反應。正當的應對方法是增加土地供應來滿足不同的樓宇需求,如寫字樓、資助房屋、私樓;公共場所如學校、醫院、運動場、公園、公共泳池、公眾消閒地方等等。今天的土地供應非常緊張,有一塊三四千呎的土地,也會用來興建納米樓,那裏會有興建游泳池的奢侈!
新土地從何而來?在香港似乎只有三個主要途徑:(一)大量拆卸重建50至60年樓齡的舊樓;(二)把新界農地、棕地、體育用地大量改變用途,全部用作建樓之用;(三)填海,如團結香港基金所建議的,填海取地2000公頃。第一項已正在進行,多由發展商主導,市建局資金有限只能慢慢走的未來「製成品」,必定「貴到無倫」,將來賣三萬元一呎,會是常態。第二項會帶來無窮爭拗和數之不盡的司法覆核及街頭示威鬥爭,收地成本必定高昂,也未必能快速成事;第三項填海將面對環保組織阻撓,如能克服,造地成本可能最便宜,規劃亦方便。目前先進填海技術不缺,且看特區政府有無魄力拍板填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