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十月退休前收到第一個助產士男學生」,威爾斯親王醫院助產士學校校長侯慧莉說。近年越來越多男士任職護士,但原來現時逾千名執業的助產士中,一名男士也沒有。侯指,助產士從來不限男士出任,數年前曾進行調查,六成孕婦坦言不介意由男助產士接生。她呼籲男護士報讀助產士,加入這份迎接生命降臨的工作。
獲得今年醫管局傑出員工的侯慧莉可說是「助產士之母」,1981年成為註冊護士,其後赴英修讀助產士課程,1984年起在伊利沙伯醫院擔任助產士,亦曾在越南難民營工作。後來修讀護理教育文憑,91年加入威爾斯親王醫院助產士學校,由老師做到校長,一教便27年。
盼收到男學生
助產士的英文是「midwife」,即「with women」,有「與孕婦同行」之意。侯指,助產士並非單單協助孕婦安全分娩,還要為孕婦提供一個正面、難忘的分娩經驗,幫她們建立做媽媽的知識及態度。她回想當年接生曾遇上一名懷第二胎的孕婦,她臨盆時非常緊張,「當BB頭仔一出,媽媽即刻問:『BB係咪又係咁樣?』」原來,其首胎為兔唇寶寶,她擔心第二胎再出現兔唇,幸BB正常。侯回想該媽媽的恐懼,深感做助產士要更細心。
雖然超聲波可監察胎兒情況,但用手觸診仍是不能代替的技能。她指,助產士的一對手是種溫暖,除可檢查胎兒頭手腳位置,更能在觸診過程中與孕婦建立關係。
本港80年代本港有6至7間助產士學校,但出生率下跌學校陸續關閉,到2000年時威院成為最後一所學校,曾試過一班只有11人。後來她將課程改革,加上出生率回升,現時每年有80至100人畢業。侯指,產房最理想人手比例為助產士與孕婦一比一,現則一名助產士照顧兩、三名孕婦。她希望有男護士加入。將來則望與大學合作開辦助產士學位或碩士課程。
■記者嚴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