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
初中時有一篇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的短文《愛蓮說》,文字淺白,亦帶寓意,是學習古文的理想材料。我想大部份在香港讀書的朋友,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兩句一定有印象,還有後面幾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寥寥幾句即可生動描繪出蓮花的形態習性,更語帶雙關,隱喻君子正直不群的性格。
蓮花亦即荷花(Lotus),二名相通,但因為另有一水生植物「睡蓮」(Water Lily)跟其形態相近,而且兩者都有一個蓮字,以致大家容易錯認混淆。原本蓮(荷)花與睡蓮在分類學上都是編放入「睡蓮目」之下,但後來學者益發覺得除了花形相似及同為水生植物之外,其實兩者生長及繁殖方式皆大不相同,及後經基因圖譜排列分析後,更證明兩者的關係疏離,並重新編排她們的分類。先講「睡蓮」,於水底的泥中以放射式的方法長出葉子,葉子光滑帶深裂縫並浮於水面,多以葉子中央的「葉芽」繁衍;「蓮花」雖然同樣生於水底淤泥,但以「走莖」(即蓮藕)蔓延生長,可快速分佈整個池塘,葉子直立於水面並帶絨毛,更能快速生長出種子(即蓮子)繁殖。
古代的中國文人跟西方的學者有一顯著的差別,西方人以科學觀治世,分類學之父林奈(Carl Von Linne)仔細觀察植物的各個部位,比較異同,歸納分析,建立了分類學,並以拉丁文建立「學名」的制度,免去了混淆的問題,生物學得以在西方快速發展。中國人也老早能仔細描述出很多植物的特徵形貌,如上述的周敦頤以至《本草綱目》的李時珍,但未去到極致地去分析植物的細部異同,可能是更着重文藝上《愛蓮說》或功能(草藥)的思考,西方那種純學術研究的治學方式一直都未能在中國生根。如果以西方植物學的觀察視野,周敦頤的描述也有不足之處,就是「不蔓不枝」這一句,古代文人不會特登涉入淤泥之中拔出蓮藕細細研究一番,蓮藕即是蓮的莖幹,也會分枝也會蔓延,只不過藏於水底泥中。「不蔓不枝」是其水面的形態,實質的蓮花是枝莖非常發達的植物。
滿塘蓮花 附庸風雅
我這個農夫的兒子第一次感到蓮花的美態是小學的時候,那時的鄉童都愛聯群結黨的騎單車漫遊鄉郊,在打鼓嶺有一所「雲泉仙館」,內有一個開闊的蓮塘,池中建有九曲橋及涼亭,電視台經常到來拍攝古裝劇。盛暑期間看見漫塘蓮花,兩岸垂柳,小孩兒肚裏沒有半點墨水但也心曠神怡。後來要開辦農莊,就想建一個小小蓮塘,風雅一番。新挖的池塘淤泥不足,特別是山坡地,池水很快便會滲走,當年我採取的方法是引長流溪水進塘,彌補水份流失,也讓淤泥能慢慢沉澱積壓塘底,形成不滲透層,保留池水。兩年之後已經能滿塘蓮花,除了風雅之外,也可採摘新鮮蓮蓬蓮子,收割荷葉煲湯蒸飯。蓮花、蓮子、蓬葉皆有,唯獨蓮藕未成,因為觀賞用的品種藕鞭一般不厚,所以幾年前又另挖一個小淺水池試試栽藕,這一次沒有引流之便,惟有用另一古老方法建塘,就是「踩塘」。幾個朋友挖池後,眾腳齊出,不斷踩踏,把濕泥中的空氣逼出,加強泥土的黏稠性,以防池水滲漏。再在街市買得一支帶端蓮藕,放於活水催芽,長枝葉後再藏放於池底,不一個月便即蔓延全個水池,可是經年仍未能成粗壯蓮藕,也從不見花。翻看資料之後,驚覺藕田皆為塘泥深厚的沖積平原,貧瘠山土栽藕始終是逆天而行之舉,「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我還是乖乖的當個附庸風雅的農夫吧。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