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曰「壽則多辱 」 - 沈西城

知堂曰「壽則多辱 」 - 沈西城

滿院是老人,有男有女,走路一拐拐的;坐輪椅的;老態龍鍾的;垂頭喪氣的,不一而足,一句話,盡皆可憐相。我夾雜其中,成了他們的成員,同病相憐,所談皆病。「我有三高,要吃藥方能保持,唉!」年過八旬的老頭對我嘆苦經,旁邊的老太太是他夫人吧!搭上一句:「好麻煩,近來又犯失禁,要命!」咦!豈非隨身要備紙尿片?老太太吁口氣:「是呀!先生,你看──」指指放在一旁的綠色膠袋,裏面整齊地疊着尿片。不由想起老朋友多年前接受前列腺手術後,每日要換五六塊的苦況,冷汗直冒。這時,對面走過來一個老翁,站在我面前,搓着雙手道:「要死!血糖又高了,醫生說這樣下去,會引起併發症,咋辦?」看得出他很留戀性命,冀求壽長。可壽長真的好嗎?且聽九十四年前,知堂老人怎樣說吧──「兼好法師是一個日本的和尚,生在十四世紀前半,正當中國元朝,作有一部隨筆名《徒然草》,其中有一章云:『在不能常住的世間,活到老丑,有什麼意思?壽則多辱。』這位老法師雖是說着佛老的常談,卻是實在了解生活法的。」我最喜歡說話裏頭的那句「壽則多辱」,輒在文章中引用,一直以為是老人喜用語,想不到日本亦早有此念,可見日本人在中國元朝時已參透生死,不求長壽,不像咱們禮佛問道,採陰補陽,求的非是真理而是長生不老,愚昧得實在可恨。
醫學發達,今人命長於古人。我以為一直有個觀念:古人多長壽。近日翻查資料,方知己謬。壽逾六十者不多,故有言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今之七十僅是中年,非得要八十才能稱老,誠賞心樂事!可事實並不如此,文章開頭的實錄,大抵已揭示真相,壽長體健,當然好;壽長身弱,日夕與藥物為伍,何樂之有?近年日本不少學者發表文章,要求「生命自主」,並提出疑問云:「最先進的醫療是救命?還是延長痛苦?」這裏頭有一位人所共知的名家久坂部羊,醫師兼作家,所著小說《惡醫》,膾炙人口,小說舉出一個切實問──「對病人宣告放棄治療的,就是惡醫?」中國人恆常觀念就是「醫生救命,病危豈可不救?」小時多病,母親帶我看醫生,一針解苦,遂認定醫生為萬能之神。然而到了今日,不少病症,醫生束手無策,像那世紀絕症Cancer,哪個醫生敢說有把握治好?打開紀錄,治不來的比治癒的要多。久坂部在居家醫療專業診所服務,支援卧床不起的老人或癌症末期患者,每日都要面對將要失掉生命的病人,看到他們跟病魔搏鬥,力竭聲嘶地喊痛,感同身受,因而對長壽定義有着不同的看法:「媒體不是常把『日本人平均壽命居世界之冠』這件事,當作好消息報導嗎?如果有超過九十歲的高齡者手術成功了,就會大讚醫學的進步。但是,老人家是否該承受手術的痛苦,這個問題卻沒有任何人提及。因為大家總認為,只要能多活一年就有價值了。但事實上,很多長壽的高齡者都活得很痛苦,每個人在年輕時都想要長命百歲,一旦真的命變長了,很多人會感嘆:『不應該是這樣子啊!』」這正跟知堂老人的「壽則多辱」相吻合。內子患末期食道癌,免她受苦,從醫議,做「胃造口」手術,結果,痛苦更增。久坂部醫師經過跟病人生死與共的體驗後,感慨地說出了看法 :「在平均壽命還很短的時候,長壽的確是值得慶幸的,然而如今多數人理所當然地追求長壽之後,弊害也隨之出現,因長壽而受苦的人這麼多,如果我們還是用以前的價值觀,一味強調『長壽真好』,我想那已經不符合時代了。」不得不佩服知堂,他在九十四年前已參透這個道理了。今人冥頑不靈,仍在追求長壽。即求得東坡的「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又如何?徒招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