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說法:「隔籬飯香」,千古不易真理。
小時候還可以聞到隔籬煮好飯後的味道,飄窗入戶湧到隔壁室內,是什麼年代什麼建築才會有此特殊待遇,分明窗都開着,甚至門都半開,只留一道容許雞犬相聞的鐵閘。那時才有真正的鄰里關係,門開着,隨時可以知道鄰居在做什麼,偶然還聽見大人交流一兩句無聊的生活心得:今天的菜心不好。你在那個檔口買?怪不得,我介紹你,走遠一點,那個不會留最好的給熟客貴人。
小時候聽見都溫馨,自家晚上關起門來,不管如何吵鬧,還總有別人的熱鬧方式可以寄望:生活不一定是這樣的。據說每個人某些個性,總有一條很難拔掉的根,根源就在小時成長期的遭遇,那麼,後來年紀稍長,聽到樓上傳來打麻雀的聲音,會覺得人生真美好,替別人的娛樂節目感到開心,也許就來自以前會聽得見鄰居打牌啪啪聲,總好過不是一室靜默,或是暴怒的噪音。
又或者,現在對於大媽噪音製作團到處流竄擾民,頗能從可恨之人總有可憐之處出發,吃那種飯聽那種歌在那種背景活過來,你想她們換上另一種品味,下輩子吧;那也只是審美問題,能自得其樂,總好過樂於人鬥人。而隔籬的飯總比自家的香,不外乎就是得不到的最好的心態,誰知道隔壁關起門來有沒有另一本難念的經,不會攤開來跟鄰居交流?只不過,這本臉書比較貼近真實,因為可以偷窺與竊聽到幾時睡覺、幾時開檯、幾時吃飯,甚至可以玩一個從味道猜今天吃什麼的遊戲。
現在幾乎已經沒有鄰里關係,沒有向隔籬借糖借醋這回事,新樓上百戶人家,住了好幾年都不知道鄰居貴姓,偶然在等電梯時狹路相逢,也很少互相探問對方陣營的軍情,大廈居民互相投訴比較聽得多。這比老子所說的還要多添一層,現在是雞犬不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門禁森嚴,打開窗,也不會聞到飯香,只有污濁空氣與馬路車聲。
也好,對門相望,只剩一道鐵閘,需要信任,信任會帶來麻煩,鄰里交際也要應酬應付對方,親人與鄰居都沒得選擇,萬一碰上個難纏的對手,如何擺脫得掉?出了什麼案子,新聞所見,問鄰居那戶人家底細,一問三不知;還不夠現代化的台灣,社區前社區後,貨真價實的社區關係,出了事,大部分個案,從里長到鄰里都掌握足夠資料情報,可以向警方如數家珍,姑嫂不和已久、不孝子常常打母親,諸如此類,彷彿一直活在鄰居的眼皮底下,也不只是可親抑或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