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到海邊長堤,想起曾經和太太在這裏閒情散步,面前有一對小情侶,享受着眼中祇看見對方的旖旎。海風吹拂,陽光慵懶,正和那天一模一樣。他記得,他倆在爭論到底是誰先問對方的呢?他堅持說是他,妻子大大聲抗議了,「是我先問你的啊!」
「不可能」,他說,「那你怎問我的呢?」她說:「我告訴你我要做新聞工作者,因為我想問difficult questions;然後你說,那你問我一條困難的問題吧,我便說『娶我好嗎?』」
她不能相信他竟然忘了,大發嬌嗔又打他的手臂,「你就係咁㗎喇!」人到中年,女兒都大了,但她承認,當日漲紅了臉的他說不出話來,卻深深的吻了她,那是她一生中最好的吻。物是人非了,太太不在了……
我決定了這是我十大電影之外的wild card。
面書興起tag朋友選出自己的十大電影之連鎖post,本人身為知名影痴暨奧斯卡神婆,自然早成為眾矢之tag,我的十大電影,早在面書逐套分享完成了。本來,我最討厭這些連鎖乜乜乜,一向奉行「連鎖止於本人」的宗旨,但又記得錢鍾書先生說過,「反其道而行也是一種模仿」,一味反叛/相反並不等於有型,加上這題目我也很有興趣,最後還是玩了:我很想做一次練習,知道自己這些年來,到今時今日,最放不低、最入血、最令我覺得不枉此生的,是哪些電影,到底它們又有什麼感動了我。我想從這些電影之中,發現自己成為了什麼人、了解自己的成長、變化(如果有)。
要玩,有三件事我一早便決定了的。首先,雖然遊戲指定每日貼出一部電影,不必解釋原因,但我要求自己預先選定好至少十部,而非每天揀一部,我要確保我的選擇,不受別人影響,不因看了其他人的十大之選而有所改變。第二,管它的規矩,十大於我不夠,我是影評人,看電影比一般人多,又是廣告人,專業破壞規矩改變遊戲規則,至少我要選十一大,最多十五大(太多又冇意思啦)。第三,無論如何,上述那部電影,一定成為名單外的必選wild card。
結果,這個練習真有啟發性。那些刻意多選另類藝術電影,刻意堆砌自己有品味的固然得意,有些朋友不記得自己之前如何討厭一些作品了,人家成了名拿了獎如今又說喜歡,哈哈,不戳破算了。
更有趣是想起有調查發現「人30歲之後不再聽新的音樂」,原來,人極可能在40歲後,也不再被新電影感動。是會看新電影的,但不再認為是經典了。很多人選出的十大,都是他們青少年至壯年時代看的,距離他們青春盛年越遠,越無十大。我看見很多前輩長輩,生於4、50年代的,十大之中都沒有90年代以後之作,好像再無經典了。經典,都祇在自己十幾至四十幾那些年。
「人30歲之後不再聽新的音樂」,歸咎於生活太繁忙,無暇兼愛,也蓋因腦部遠不如十多廿歲那麼開放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了。可能電影也一樣,並非你成熟了之後再沒經典,祇是你再容納感受不了。
時裝潮流也一樣,很多人年輕時明明很潮的,到了一個年齡,服裝髮型便停留在一個時代,老土不自知了。我時常笑前國家領導人永遠高腰褲,腰頭「休」到上心口,有些朋友,快50歲還是碧咸雞冠頭,梳足廿多年不覺out。
因為高腰褲,因為讓自己停留,不算太老已不知不覺停止讓自己納新,我立志不會讓年齡年代成為框框,我出生前的,出色的,絕對擁抱,我成熟後才出現的,不朽的,就是我的instant classic。
我的十大,由我未出生的杜魯福《四百擊》,到迪士尼的《Wall-E》都有,我未懂性時70年代的傑作,成長後追回來看,影響至深的又有,伊朗大師Kiarostami思考死亡的《Taste of Cherry》不能不選,還有《情書》、《一一》、《教父》、《Before Sunrise》、《東邪西毒》等等。對於電影,我濫交,也濫情,太老太嫩的,一律大愛。
至於本文篇首寫的,是電影《Imagining Argentina》,關於一個令人心碎的課題:被消失。飾演丈夫的男主角是Antonio Banderas,女主角Emma Thompson,講述70年代尾、80年代初,獨裁阿根廷統治下,有3萬平民被消失,包括男、女、小孩,忽然人間蒸發,家人痛不欲生。故事和成品不算最優秀,不入十大,但列入「電影教曉我的事」系列。不畏強權暴露真相的新聞記者,光天化日被消失了,受盡折磨甚至面對死亡,就像無數其他人一樣。片末說智利、哥倫比亞、剛果、印尼等等極權國家,都有成千上萬的人被消失,忽然煙滅。這電影提醒世人,有些故事要有人說,我常弄錯這部戲的名字,總以為叫"Disappearing Argen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