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有限度,去到一個點,總要爆。
好友從台灣來港飯局,很難得。本來是下午十二時機,延誤至二時,然後四時,再六時。以為是颱風影響,漸漸發覺不對勁,沒理由這班機比其他航班特別遲。有說是出了故障,有說輪胎問題,黑箱作業,始終是謎。朋友上機後以為甩難,結果呆坐在機內至晚上八時,才能起飛。如果國泰的管理方向是希望令客人徹底崩潰,它顯然十分成功。我們在國內工作,空管誤點時有發生,十分差勁,但至少不會每二小時改一次,乘客有準備,可以在較舒適的貴賓室內等待。國泰這一次擠牙膏式的延誤,有效地把所有客人留在狹小的候機室,然後把情緒推上、摔下、再推上、又摔下,凌空膝撞務必KO為止。
一直不想批評國泰,因為曾經是粉絲,旅行的好夥伴。不管去多遠,踏上國泰,拿起一份《蘋果日報》,聽到親切的廣東話,或者急迫不及待先來一碗速食麵,人在空中,感覺好像已經回家。國泰是地道的香港公司,本土驕傲。Cathay這名字亦有趣,一直不明所以,多年後才知道,原來源自Cathaya,是中世紀歐洲人對中國的稱呼,意思是「契丹」,即是當時非常強大,統治着中國北方的「遼」。比起日航、澳航,這名字在聯想上已經多了一份古典優雅。
對呀,是優雅。1983年去澳洲讀書,第一次乘飛機,是國泰。一直聽說,Cathay空姐美麗,入行門檻很高。上到機才真正見識,明眸皓齒,笑語盈盈,她們盡皆把頭髮整齊梳起,放餐的時候看到她們後頸,暈了一陣。那時候的空中服務員,舉止輕盈,同事們溝通多用眼神動作,真的要交談,音量亦很小,親切殷勤,坐經濟艙也可以算是享受。畢業之後,往來更頻密。1988年拿了馬可孛羅會員綠卡,由心裏笑出來,以後更是忠粉,每年計着分希望升級,升了級努力保持。有幾年工作太勞心,東奔西跑,奪命追魂call 24小時出現,國泰成了唯一不被騷擾的 comfort zone。我甚至病態地期望上機,長途最佳,換衣服,喝香檳,看電影。然後,聽着郭靜入睡。大家可能沒有留意,國泰以前每個月有不同的DJ選出一些中文歌曲播放,我每一次都會聽,郭靜最喜歡,令我想起聽電台時的年青好日子,睡得特別甜。
記不起從那一年開始,沒有了郭靜,我差點把控制器按爛,找不到,怎睡呢?打擊很大。然後電影選擇少了,食物差了,換分去旅行,愈來愈難,貴賓室人頭湧湧,不斷裁員,機艙服務員天天與管理層打架,難免影響質素。作為忠粉,如果是一般經營艱難,這些問題可以吞入肚。實情不是這樣。國泰這幾年輸大錢,完全是對沖燃油策略出錯,2015年蝕85億,2016蝕85億,2017蝕 64億。本業其實沒問題,一直賺錢,對沖燃油很合理,但一般航空公司對沖比率是兩成,國泰這兩年的比率是六成,高得不能想像。大手押錯注,所以輸爆廠。為甚麼會這樣?我懷疑有人想賺快錢。2011年至2013年,國泰的對沖比率在三成以內,很正常,賺18億、5億及10億,是否食髓知味,賭他一把博表現?只有天知道。對沖策略,一定是少數人的決定,管理錯誤,輸了便輸了,努力做好本業,我們搭了三十幾年,只會支持。但少數高層把責任推向員工及顧客,縮完又縮,價錢卻高出其他航機一截,作為死忠粉也不得不反。最近回澳洲,改乘Qantas,久別重逢,才知道有鋪牀服務,食物由Rockpool餐廳的Neil Perry設計,勝出一條街。
說回這一夜飯局,難得相聚,大家決定不見不散,絕不讓航空公司的錯誤影響興致。台灣友人折騰了一整天,晚上十時半終於來到餐廳,還可以一面從容,令人佩服。觥籌交錯,痛飲一場,離去時更深人靜。乘飛機要有鐵一般的意志,真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