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源於創作能力薄弱。
充滿創作活力的族群,只會關心創作得好與不好,較少甚至不存在真品還是假貨的問題。沒有創作能力,螺旋式向下,初則抄襲模仿,「畫虎不成反類狗」時,把心一橫便造假,再向下,便是欺詐,構成一條層層向下的食物鏈。當欺詐成為一股勢力,便會發展出自己的欺詐邏輯,與強盜邏輯互相輝映。
抄襲模仿也有螺旋式向上的,就看爭不爭氣。我在八十年代路經南韓漢城的時候,走幾條街,賣的都是仿效名牌的牛仔褲、時裝一類,看質量尚算不錯。而創立於1967年的「現代汽車」,就連標誌的H字樣都是仿效日本Honda汽車,稍作修改而成的,至今已穩居世界頭幾名車廠的位置,香港也見頗多用家。至於三星、LG等等的領導性發展已是後話。顯然,像南韓這些相對自由的地方,在沒有枷鎖的政風之下,創造和領先才有可能。
歷史印象中,唐宋年代的政風比較寬容,元朝雖受外族統治,但對於民間的文化藝術,似乎也沒有多大的箝制,所以順次出現了唐詩、宋詞、元曲之盛世。明、清打後,管治及社會風氣越來越緊,創作力也就衰微了。
70年代,香港唱片業逐漸完善了版權制度,唱片公司比較放心投資灌錄唱片,開啟了廣東歌黃金年代。不過,回頭再看,所謂廣東歌,有絕大部分改編自歐美、日本的流行歌曲,原創的少。90年代中期我在電台工作,同事推動了原創音樂運動,我一方面支持,一方面悲觀。中國不是沒有能人,只是有更多不能的人。一些天才型的人做了些原創性的東西,一受歡迎,便會惹來一大群食肉蟻,把價值齒噬到精光殆盡。就以宋詞為例,一個詞牌有如一個譜,倚聲便填出無數個版本,我們習慣了一個格式循環再用,所以有填詞的傳統,卻缺少了音樂創作的衝勁。這是國情,也是死穴。
創作力弱的成因亦在於排他、禁制而導致無知,假貨充斥只是後果,並且自古以來就有,禍首源於形形色色的禁制,一些始於朝,一些見於野。在朝的心胸狹窄,由來已久。秦統一天下,除了燒人數簿(六國歷史),還滅了一些看不順眼的經書。到了漢朝,向民間徵集私藏典籍的時候,呈上來的,很多便真假難辨;然後又有人搞罷百家獨尊儒術……。我們習慣了聽朝廷一錘定音,實在歷史悠久且深入骨髓。另外便是一些民間的所謂道家典籍,有些教人強身健體,賣點其實在壯陽。再江湖一點,便是一些風水命理之類。有些自立成派,門禁森嚴,不過是對信徒圈禁盤剝。這些造假一爆煲,便會出現一大群的、義和團式的術數難民。我們最新學得的名詞是疫苗難民、網貸雷爆的金融難民,香港大概也不甘後人,繼鉛水難民之後,希望不會來一次沈降難民吧。
造假和無知是孿生兄弟,共相除了是面目不雅之外,更深層次是貪婪、邪惡和對人的耍弄忽悠,久之還養出了一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我們對流氓頗有好感,歷史上兩個大朝,一個漢、一個明,開國皇帝的性格都很有流氓草寇的味道,奠定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邏輯,也形成了「你唔死我死」的叢林法則。
當造假和無知的勢力蔓延,我們要用道理去說服他們,變成了「對牛彈琴」;可以對牛彈琴還算是幸運的,最不幸的是,這一群牛要反過來對你彈琴,要你欣賞歌頌,那才是噩夢。
對抗造假只有一個對策就是說真話。德哲歌德說:「真理要不斷重複,因為錯假亦永遠被傳佈,不是經幾個人,而是經一大群人。」又說錯假的滲透力強,於報章及百科全書,在學校和大學裏,在任何地方,錯假會因為知道絕大部份人歸了他的邊而沾沾自喜。
原英譯為Truth has to be repeated constantly, because Error also is being preached all the time, and not just by a few, but by the multit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