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出發篇:經驗越多 責任千斤墜

重新出發篇:經驗越多 責任千斤墜

浪子回頭,16年成麥卓賢生涯轉捩點,短短半年間他從谷底彈起,接連於世界賽、亞錦賽等大賽得獎,同年再獲選為香港傑出運動員,頒獎時他在台上感觸流涕,腦海盡是身處低谷時的畫面,或者他也終於明白以前亞運隊友為何飲泣人前。麥卓賢每次出賽都會預備一個全新的保齡球,但人漸大,經驗越豐,舊球越積越多,無形的羈絆和責任也壓住心頭,他無奈嘆道:「十幾歲我係好犀利,𠵱家心態完全唔同,返唔到過去喇。以前打波開心無壓力,咁細個都係攞經驗,打唔到都唔會畀人話,好自在。」我問麥卓賢要童年打球的相片,一瞥之下總覺今昔有種不同,麥卓賢小時候拍照會咧嘴露齒,出道時初涉世途一臉好奇,笑容燦爛天真;現在每遇鏡頭,嘴唇一直緊閉,只有嘴角微微上揚,喜樂不形於色,一切都藏在深處。

搵美食忘記負面情緒

人大了,打保齡壓力在責任?執着於勝負?麥卓賢聳聳肩,只道都是日積月累的經驗往事使然。麥卓賢說保齡是內心世界的運動,有時出手角度力度看似恰到好處,球瓶硬是不跌,有球手激動大發雷霆,亂踢一場;他固然氣結,也自有解決方法,「打唔到實有一個問題,我會着重去解決,發洩出嚟為咩?無用嘅。我就會選擇食好嘢啦,我同胡兆康都係,一打唔到,『去,食好嘢!』橫掂都係啦。」好友羅逸軒笑言在他身邊絕不會有餓的一刻。一談起美食,麥卓賢果然從菲律賓的餐廳、拉斯維加斯的沙律、興致勃勃談到塞浦路斯的高級扒房,他常與胡兆康周圍閒逛,自詡到外地總會預先找到好餐廳,那印尼呢?「印尼好似無咩好食,哈哈,仲未諗到打唔到之後食咩好,食印尼撈麵啦!」
也許人在高處要抵住嚴寒,就要甘心接受急速成長的代價。提及少年往事,他津津樂道說夜來時常與對手、隊友在房內玩起枕頭大戰、玩啤牌。突由黃毛小子冒升至成年隊,習慣嗎?「我玩到15、16歲就要同大人玩,其實miss咗好多嘢,加上我16歲轉全職,變咗職業,方向都係保齡球,同齡嘅人唔明我?咁咪同大嗰班傾計囉,話題都係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