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牌駕駛成人生轉捩點麥卓賢與神「童」行

無牌駕駛成人生轉捩點
麥卓賢與神「童」行

世人喜追捧神童,數學、語言、體育、炒股,江山代有奇才出。香港保齡球壇自初代神童胡兆康後,此稱號如轉世靈童般落在麥卓賢身上。然而神童難做,神童成長之路更難走。
記者:洪量丰
攝影:彭志行
部份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天才降世篇:12歲入港隊橫掃錦標

採訪麥卓賢時,攝影師伏在鄰近的球道拍攝,麥卓賢從容走上神聖的舞台,拿球、凝視、起步、彎腰、出手,館內只餘清脆的球瓶落地聲和相機快門聲。我在球道後頭看着,頭頂計分牌都顯示「X」,意味該格全中,身旁同事暗地說:「出去打波時,我覺得高手成日打全中好蝕,無得玩多幾球補中波。」

麥卓賢小時候已像中了降一樣迷上保齡球。

麥卓賢(左)可說由胡兆康身上接過保齡神童之名。

「儍仔」自制保齡球賽道

「我玩每樣運動都鑽研,打桌球、麻將都係,研究好多嘢,其實每做一樣嘢,唔好話要做最好,但起碼有畀心機去尊重。」麥卓賢四、五歲接觸保齡球,同齡兒童或許偶爾把玩塑膠製、五顏六色的迷你保齡球玩具,他卻入了迷般拆開不同玩具,又上網猛看保齡球相關片段,「我知保齡球內膽不平衡,我拆開足球型嘅望遠鏡扮波,入面放BB彈、爆旋陀螺鐵做內膽,想試吓整出嚟之後,個波係咪就會彎彎咁轉。保齡球球道有油,所以我又用水溝BB油拖地,屋企人都話『條友儍嘅』,佢哋喺出面睇電視,我就晚晚喺走廊碌。」
香港保齡球壇盛產「神童」,2001年,16歲的胡兆康於東亞運摘下兩金一炮而紅,神童之名不脛而走;不出十年,麥卓賢放下那足球型望遠鏡,以12歲之齡入選港隊,幾年間進步神速,橫掃各項青少年錦標賽,港隊對他青睞有加,他早早被提拔到成年隊栽培,15歲首戰美國職業賽奪亞,16歲即去盡所有成年球手夢寐而求的比賽,香港傳媒揮筆疾書「新保齡神童」橫空出世的故事。麥卓賢連說對神童之名沒甚感覺,口頭常言「咁啱」:「咁啱」勝出本地公開賽、「咁啱」世錦賽入前十名,但成績表如此亮麗,他也不諱言其時自己「嘩好似神童咁上晒身!」

知多啲:亞運保齡改制港爭牌難度增

港隊過去兩屆亞運皆有牌,今屆派六男三女出征印尼巨港,陣中除有應屆世錦賽三人賽金牌得主胡兆康、麥卓賢及曾德軒外,也有新星黃鈞源和謝晉軒。惟今屆賽事改制,比賽項目由往年六項削至三項,新計分方法側重全中,比賽變數大,添增港隊奪獎難度。
賽事由單人賽、雙人賽、三人賽、五人隊際賽、全能賽及優秀賽六個賽項減淨三人賽、六人賽及優秀賽,得獎機會減半;另外,今屆採用新計分方法,以往打出全中或補中後須累計以後兩球的分數,新制下全中直接獲30分,全中與補中得分比例擴大。由觀賞角度以言,選手得分一目了然;從球手角度,麥卓賢直言新制運氣成分較重,球手要盡力打出全中,稍有差池便會被拉開。
記者:洪量丰

後記:大細路初心不變

時代巨輪輾過,昂藏六呎的麥卓賢今年24歲,即將領軍三征亞運,續以神童呼之似乎有點尷尬,但我眼前滔滔不絕的,依然是那個練習時會喝朱古力奶、作賽時可樂一罐接一罐,出發比賽前盤算着賽後要跟胡兆康到那裏吃大餐的一代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