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歲的神童眼內只有球道、只有比賽,根本懶理一切,「去美國打職業賽時,隊友同我講嘢我唔理,我個心唔單止諗住打贏你哋班港隊,而係你哋全場所有人。你同我講嘢會分我心,所以畀人感覺咁寸、又孤僻,但落到個場就要砌,都係成績行先。」
「保住精英」終鬆口氣
2010年他出戰廣州亞運,如一張白紙般北上,「我去到覺得咁多人嘅,好想表現出嚟,我打隊際做頭,一路衝一路衝。」最終他助港隊於五人賽奪銅,賽後隊友想起比賽壓力便淚流滿臉,麥卓賢一臉茫然呆坐,「我都唔明佢哋有咩壓力,我得16歲鬼知咁多咩?」
識於微時的好友羅逸軒形容麥內向、情緒平穩,「佢輸咗最多唔笑半個鐘,𠱁吓佢就可以重新嚟過;佢贏好勁嗰次,你又唔會feel到佢好開心。總之從來唔覺佢緊張,就算佢話緊張到儍,你都唔會知,高手先係咁。」然而凡事總有例外,麥卓賢自道人生只有兩次比賽時大喝出聲,一次是去年世錦賽奪金一役,一次是14年仁川亞運。
2014年港球隊陷入存亡之秋,若該屆亞運無緣獎牌,保齡球隊有機會被踢出「精英項目」之列,資助大削,運動員生計也不保。20歲的麥卓賢再戰亞運五人賽,四年前他打頭陣出征,一心要享受舞台、表現自我;14年他被安排守尾門,壓軸上陣的麥卓賢球球關鍵,「我壓力爆出嚟,打完每一球都要嗌,當時分數同對手爭得好近,臨尾一格波要打落去嘅時候真係好緊張,好彩最後險勝中國隊四分,攞番塊銅牌保住精英。知道有牌時我個人真係鬆一口氣,但唔係因為有牌而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