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港鐵的年報,赫然見有「企業責任」一項,更獨立成章,共六頁,列出過去一年公司如何「在各業務範疇貫徹安全及負責任的營運方式」,為其「業務所在社區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爆出連串抽筋、漏筋、隱瞞沉降醜聞後讀來,港鐵所謂的「企業責任行為守則」,能不叫人啼笑皆非?
然而港鐵看似確又認真對待其「企業責任」,是以董事局設有「企業責任」委員會,由OK主席馬時亨掛帥主持,輔以行政總裁梁國權,另加鄭海泉、文禮信等七名成員,每年開會兩趟。可是紅磡站抽筋,破壞結構,威脅其安全、危及出入乘客;土瓜灣站沉降超標,有漏煤氣之虞,威脅周圍居民的性命;會展站大沉降,復工無期,都顯非「負責任的營運方式」。這一切,「企業責任」委員會看來都懵然不知,由上而下港鐵如何對待其「企業責任」,不言而喻。
不管有否認真對待其「企業責任」,此可又無礙這個、那個機構給港鐵送上一個個「企業責任」獎。美國的《財富》半月刊便在去年放港鐵上其「改善世界排行榜」,是首間香港企業獲此殊榮云云。香港的生產力促進局同樣嘉許港鐵,授予「傑出企業公民獎」。無論是港鐵標榜的「企業責任」或是這個、那個獎看來都不必認真,否則大家都輸了。
這不禁令我想起佛利民來。替股東賺錢之餘,他不認為企業尚有別的責任。這個說法令不少人坐立不安,甚至斥之為大逆不道。然而企業若是替股東賺錢亦談不上,其生存成疑,那又何以奢言社會責任?
當然,連串醜聞雖令港鐵這塊金漆招牌蒙污,卻未致拖垮這家市值達2,444億港元的企業。中肯點說,以集體運輸而論,港鐵猶是塊金漆招牌,絕對可以把世界任何大城市的地鐵比下去。年前在猶他州的國家公園遇上一群騎電單車跨越美國的德國遊客。話盒子打開,說到對香港的印象,他們眾口一詞豎起大拇指,讚地鐵「乾淨得像醫院一般(clinically clean)」,德國的地鐵有排學也。見識過柏林的地鐵,禁不住附和他們說法,而與有榮焉。
港鐵每天運載的乘客超過576萬人次,佔了全港總乘客數近五成;以這個承載量,能做到99.9%班次準時,難能可貴。然而就像那一個個「企業責任」獎那樣,這些都是望後鏡映照的昔日光輝了。當務之急是如何讓港鐵重新上路。
毋庸諱言,事情的癥結是政府全權委任的港鐵董事局。很久以前,有位做生意的朋友跟我說,他不會買港鐵的股票,因為20人的董事局裏沒有成員是曉得做生意的,而政府是大股東,政治左右決策,港鐵非一盤生意。
董事局成退休人士俱樂部
朋友之言並非全對:董事局成員之一是VTech的老闆黃子欣,他經營電子玩具,公司市值達218億港元。規模無疑不小,可是跟港鐵比,則小巫見大巫,其市值只相當於港鐵的9%。以小管大,黃老闆能給港鐵多少有益、有建設性的主意?即使有主意,他那把聲音輕易被其餘19把聲音蓋過。
港鐵董事局成員平均年齡是65歲(黃子欣更是67歲),多為退休高官(計有主席馬時亨、陳黃穗、陳阮德徽、李李嘉麗、鄧國斌和劉怡翔),加上年逾古稀、同時為15間上市公司當獨立董事的石禮謙,和退了休的包立賢、鄭海泉和文禮信,董事局基本上是過氣高官加退休人士的俱樂部。這樣的董事局給工程總監黃唯銘般的管理層牽着鼻子走,何足為怪?
林鄭雖是怒炒黃唯銘及一眾與沙中綫相關的高層人員,卻不整治董事局;甚至兩度慰留OK主席馬時亨,讓他戴罪立功,委以甄選下任行政總裁重任。行政總裁梁國權提前退休,卻留任至選出繼任人為止。是以董事局原班人馬紋風不動,給管理層牽着鼻子走(或是蒙在鼓裏)的大患未除,不難隨時再爆大鑊。君不見高鐵出事後,港鐵的工程總監以至行政總裁一一掛冠,可是董事局依然故我,結果?不消多少時間故態復萌,沙中綫再爆大鑊。
非但董事局不變應萬變,讓馬時亨去找梁國權的繼任人,他說OK的人選,會OK嗎?答案是甚麼,你懂的。港鐵的深層次矛盾遠遠未解決也。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