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龍雕「四塊半」背後愛情故事

【詠物誌】龍雕「四塊半」背後愛情故事

【詠物誌】
《說文解字》有云:「殯,死在棺,將遷葬柩,賓遇之。」時至今日,人死裝棺並非必然,生不自由,死也任性不了多少。

最近江西省雷厲風行的「綠色殯葬」改革新聞就看到人鼻酸,下月起當地人往生後一律只能火化,民眾被迫上繳家中棺木,有老人為了能土葬,趕在政策前喝農藥自殺,結果還是被撬開棄棺火化。
中國某些地方向有家中存放棺木的習俗,老人視棺材為「壽器」,香港上一代也流行為自己後事做好準備,自己棺木自己選。「師傅誕」我便去了朋友位於山旮旯的棺材倉參觀,何其壯觀的千多副各式各款棺木就在眼前,無意間我被一副放於暗角、恍如藝術品的中式棺木吸引。楠木製的這副棺材大隱隱於並不顯眼的位置兼封了塵,但仍然格外矚目,棺木三面都雕上立體的龍浮雕,雕功精細。
記得幾年前在香港舉辦的亞洲葬禮展覽會上,看過一副24K金的黃金棺木,索價100萬人仔,金雕玉砌仍不及眼前這龍棺打動人心,年月痕迹和手工令它像蘊藏故事的寶盒。
「它放在倉庫足足半個世紀,客人50年前訂下存倉準備往生時用,
但迄今未來提貨,希望他是長命百歲未用得着,
要不就是家人或他自己也忘了這單交易。」我的「棺二代」友人如是說,免費存倉,是棺材店的售後服務。
從來龍配鳳,雖然牠們只活在神話裏。
原來,當年除了龍棺也真有做到鳳棺的,雕功一樣神乎其技,如今這種絕活已失傳。
「客人的太太早走一步,鳳棺早就用上了。」這套龍鳳棺背後也有動人的故事,兩副棺木源自同一棵大楠樹,這種大原材料非常稀少,尤其是要做舊式的中式棺木用料特多,約莫等於一卡火車長的圓形大原木材,只能剛好做雙棺,或許是天理容不下齊人的小三。
在天願作比翼鳥,死後同葬連理枝,那對恩愛夫婦應該是這樣想的,才會預先聯袂選棺、找木雕師傅設計龍鳳雕飾,更堅持棺木用料同出一樹,未能同年同月死,但求同木同棺葬。
朋友說,這些原木料已越來越少,內地已不能進口,奇貨可居。「這種雕功幾近失傳了,現在懂得做傳統中式棺木的人也不多,香港可能只剩兩三個,都快退休了。」朋友續說。
生死兩茫?現代《鴛鴦蝴蝶夢》的故事多的是。朋友說,有位丈夫病逝,妻子因為悲傷過度幾天後也跟着走了,結果家人替其二人一起做白事,棺木也要多準備一副。更感人的個案是:有夫婦意外同死,子女明知香港法例規定一副棺木只能盛載一個人,仍然為父母打造了一副雙人棺木作儀式之用,讓父母手拖手的向世人惜別,盡最後的孝道,最後再分開落葬。
俗語說:「唔見棺材唔流眼淚」,聽到這些「四塊半」的愛情故事,的確有點淚盈眶。

撰文、攝影:鄭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