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抑鬱症發作,不幸離世,除了同情,我實在無話可說。但文壇前輩C博士看了新聞報道,居然義憤填膺,忍不住在社交網站寫了篇「勸世文」,令人大長見識。
C博士屢獲文學獎殊榮,也曾在大學教授中文,在本地文壇頗有地位。他反對傳媒用「遺孀」稱呼女歌手的同性配偶,原語如下:「中國人稱丈夫逝世者女性為『孀』沒錯,錯在『孀』乃指真正的一男一女婚姻之下的那個『未亡人』而言,不能用在這類同性婚姻上。不清楚兩人的同性婚姻登記中是否要分別『夫、妻』,還是二人默認了身份角色。傳媒不加括號用了『孀』字,大概是尊重女藝人,不想視為諷刺。然而,錯就是錯,怪就是怪,傳媒不加思索便用了。」不用「孀」,該用什麼字眼?博士在留言中解釋:「可以用一個現成的名詞,就是『新寡』,解決了所有問題。傳媒的中文不濟。這是我的重點。」既然他強調是討論語文,我們就認真談談「孀」字。
根據古書定義,「孀」是「寡婦」。隨便舉兩個例:一,《淮南子.原道訓》云「童子不孤,婦人不孀」,高誘注:「無父曰孤,寡婦曰孀也。」二,《列子.湯問》云「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張湛注:「孀,寡也。」你也許還會追問:「什麼是『寡』?」參看上引《淮南子》、《列子》的例句,可知「孀寡」是指喪夫的婦人,正如《詩.小雅.鴻雁》「哀此鰥寡」,毛傳云:「無妻曰鰥,偏喪曰寡。」(偏喪,這裏指喪偶)但「寡」也可泛指沒有丈夫的女子,如《孟子.梁惠王下》云:「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寡」固然可指喪夫,但似乎也可表示年老而未嫁。「寡」還有其他用法,但以上所引,已足夠討論目前問題了。
博士說,「孀」指真正的一男一女婚姻之下的那個「未亡人」。從語文角度看,這短短一句話已有兩個可議之處。第一,嚴格而言,「未亡人」是寡婦自稱(《左傳.成公九年》杜預注:「婦人夫死,自稱未亡人。」),斤斤計較何謂「正統中文」的人,根本不宜用「未亡人」來稱呼喪偶婦女,正如編輯自稱「小編」,我們沒理由叫人家「小編」吧。第二,古人從沒說過「孀」字之用,僅限於「真正的一男一女婚姻」,難道博士沒見過從前中國人寫「孀妾」?
至於C博士建議用「新寡」代替「遺孀」,還說「解決了所有問題」,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無夫曰寡」,此乃古訓;「孀」即是「寡」,已見前文。若你能接受那個預設「喪夫」含義的「寡」,為什麼又反對同樣有「喪夫」含義的「孀」呢?語文問題,說到底也是邏輯問題。然則用「遺孀」稱呼同性婚姻中喪偶的女子,有沒有錯?我看不出有什麼錯。《漢書.外戚傳下》提及漢代宮女同性戀,用「對食」一詞,顏師古注引東漢學者應劭說:「宮人自相與為夫婦,名『對食』。」留意「自相與為夫婦」一句,是用來形容女同的關係,C博士恐怕會批評應劭「中文不濟」了。
以上所論,完全是語文問題。但假如你認為一男一女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那麼用什麼字也是「錯」。有偏見不打緊,但請勿用「語文問題」包裝偏見,因為我們的社會已太多語言偽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