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創意】心理醫生一級謀殺 - 余家強

【有限創意】心理醫生一級謀殺 - 余家強

上次本欄談推理小說,臨床心理學家何念慈留言囑咐我推介心水作家,我倒即時諗起本地偵探片的「心理醫生」,忍不住再次求證,她覆:「香港只有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學家,無心理醫生的。」醫生用藥,學家用心理治療,很容易分辨。果然,我沒記錯,多年前她已提醒我別叫她何醫生。那為何影視裏老是常出現?冒牌行醫乎?
之前我做娛樂專訪,聽藝人訴苦正在看心理醫生,指不指正呢?指正,藝人一定即場改口,但可信嗎?未看過的人搞亂情有可原,但你豈非說正在光顧嗎?臨床心理學家不會故意誤導的,你怎可能光顧着一個不存在的title而不自知?我要忍住笑,安唔安慰你好?照唔照寫好?照寫,有識之士覺得《壹週刊》記者欠缺common sense;唔照寫,藝人爆出患心理障礙,甚具新聞價值,不忍捨棄啊!然則,把direct quotation的「心理醫生」修訂為「臨床心理學家」不就兩全其美嗎?坦白講,我有保留,事關娛樂圈太多詐病、太多博同情博出位,干犯醉駕要洗底不妨聲稱求診中,撞破偷食為挽救形象箍煲亦不妨聲稱求診中,呢個人相當有嫌疑,何必代為圓謊?我選擇保留被訪者的語言漏洞,讓讀者自行判斷藝人是否吹水唔抹嘴算了。又或者,大家認為醫生勁啲啩。
藝人信口開河,大概演得和睇得戲多,人云亦云。同理,膠劇例牌台詞:「嗱,𠵱家『叉廚』你一級謀殺!」大哥,一級謀殺(murder in the first degree)是美國式稱呼,英國式法例沒此名堂。一級謀殺近似我們認知的謀殺,二級謀殺近似我們認知的誤殺。出自戲中香港差佬之口,觀眾有理由相信他在冒警。咁簡單,點解都成日搞亂?說好的做足資料搜集呢?可能編劇們抄襲慣美劇搬字過紙,可能加埋一級聽落勁啲啩。
一句勁啲啩,累死人。下次,發生性虐待致死命案,索性叫三級謀殺,三級片情節嘛。
所以,別怪本欄說推理沒中港的事,謀殺和心理分析,是這科最常見情節,基本條目都是是但但,談何邏輯?我城難得出了一位陳浩基,他在台灣獲獎出書成名,去年更繙譯成日文版,遠走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