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二日,新香港福利局長羅致光撰文,譏諷不滿時政年輕人:「近年香港有一特別現象,即年輕一輩緬懷其未曾經歷的過去。不少年輕社工還大談九十年代初社會福利規劃,真是有趣。那些規劃,連他們的教師也大都未有參與。他們究竟『緬懷』什麼?」原來羅致光認為,事情未曾經歷,就不能緬懷。
唐朝安史亂時,李白寫過一首《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冶城訪古跡,猶有謝安墩……想像東山(謝安)姿,緬懷右軍(王羲之)言……」謝、王同登高墩,王羲之歎中原喪亂,說應「人人自効(為國出力)」,這些都是晉朝的事,不要說李白,連他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都「未曾經歷」。羅致光讀過李白那首詩,一定忍不住笑問:「詩人憑什麼大談前朝的事,還緬懷沒見過的人物?」
其實只要讀過歷史,就可以緬懷過去。宋朝王安石見國家為外族所苦,作古詩《河北民》,為黎民歎息:「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這是緬懷唐朝貞觀之治。然則年輕一輩眼見港是日非,歎息「我生不及英皇世」,怎能算是「特別現象」。
所以香港歷史必須改寫,寫香港一九九七年前民生民主之多艱,一九九七年後兩者之大幅改善等。當然,周恩來一九五八年警告香港不得行民主、英國治下香港繁榮自由等史實,都不得寫。這樣,四、五十年之後,香港年輕一輩應該就不會緬懷舊香港,羅致光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