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土地大討論」,原先係威係勢,最後卻虎頭蛇尾,未到結局已先知結果,只有填海才被特首認為是最實際的選項。負責主持這場大辯論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原則上可以提早收工,更有與政府關係密切的智庫提出比政府更激進的填海方案,完全配合事態的發展。可惜的是,填海並非透過合理的客觀分析得出的最佳選項。從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它被選中,只因政治阻力較少,既方便又就手。
原先,政府擺明車馬表示要來一次史無前例、轟轟烈烈的全港討論,希望可以為困擾香港多年的土地問題,提供一個終極的解決辦法。即使民間普遍對政府的意圖感到懷疑,但亦有不少人抱有真誠的希望,期望這場辯論可以為香港的土地房屋困局找到一條出路。很多民間團體和社會組織對政府的誠意也是半信半疑,但為了捍衞本身的理念、價值和利益,也不敢不認真參與這場辯論。
維護既得利益的選擇
怎知認真便輸了,因為民間對討論過份投入,情況反而容易失控,一切未盡如政府的預期,使到特首林鄭月娥不得不急急出口術支持填海,無疑等同把辯論提早腰斬。究竟是甚麼不似預期,沒有按原先的劇本進行?
相信是在辯論的過程中,與權貴利益攸關的土地,包括了粉嶺高爾夫球場和新界的棕地,均成了眾矢之的,受到極大的公眾壓力。用《收回土地條例》,發展地產商手上的農地,抗拒公私營合作,也是公眾的熱門選項。照這情況,若辯論再繼續,政府只會越來越理虧。一方面若不收回部份以上項目的土地發展,隨時引發公憤,但另一方面,若按民意收回土地,則會動搖小圈子政治下的不少利益,形成決策上的尷尬兩難。另一邊廂,政府刻意透過挑撥離間,建立的基層住屋需要和發展郊野公園的假對立,和階級矛盾的如意算盤,卻未見打得響,同樣使政府大失預算,進退兩難。
面對以上尷尬局面,填海可謂是得天獨厚,方便就手的答案。首先,從政治方面出發,填海的政治阻力和成本也相對為低。填海不同收地或重建,沒需要處理現有居民或既得利益者的問題。由於填海是在維港外,除了避開法律問題外,也不會因景觀問題引發強大的商界和地產利益抗議。當然,在維港以外填海也會引起當地居民抗議,但人微言輕,他們並非大地產商或政治特權階級,在政治影響力和動員力上,均不能對政府構成重大壓力。
坦白說,填海是要消滅海洋,最大的受害者是海洋生物,但在人類的世界裏,牠們沒有政治權利。代表牠們利益的環保組織在香港也一直處於弱勢,否則多項破壞海洋生態的基建項目近年便不會這麼輕易上馬,在香港水域生活的中華白海豚也不會面臨絕種威脅。而且,填海得來的土地,必定是臨海靚地,完全符合發展商不斷將樓盤豪宅化,爭取最大利潤的需要。
在處理一個這麼重要及和民生息息相關的土地議題,政府最後卻只選擇最方便就手,而只顧及既得利益和特權階級的填海選項,實是一個十分可悲的現象。但值得慶幸的是,即使這場土地大辯論未能改變政府對填海的執着,最終也是一意孤行,民間也不是一無所有。最低限度,巿民再一次認清,面對現今脫離民意以及未有真正民主制度監察下的政府,在沒有主動爭取下,得到合理的政策制訂結果的機會是微乎其微。
在土地和房屋供應的問題上,雖然也是再一次的失望而回,但透過今次的辯論,也多了巿民認識到土地供應並非必然和巿民的住屋需要掛鈎。越來越多香港人了解到,香港真正面對的不是一個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而是一個土地分配不均的問題,不會再輕信政府的甜言蜜語和假話。
黃偉豪
中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