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替金耀基先生印過逾十本書,包括他的現代化研究論述,大學之理念和再思大學之道,還有他的散文語絲三卷。相對於這些不斷重印的,也許較少人知道的是一本自傳性的《學思與生涯》,薄薄的一本,初版後一直未及重印,流傳不廣。這兩年金先生沉迷書法書寫,自得自樂,先後出了兩部書法集,七月書展中華書局又為他印了一部師友書信集,金先生趁此回顧了他幾十年的書寫人生的吉光片羽,回望自己從少年到退休後在大陸、台灣、香港生活的種種美好時光,回憶他和師友的因緣際會,「不止是師友的書信,也是我寫師友、我寫我自己,雖是一鱗半爪,不及全貌,也幾乎我半部的回憶錄了。」
金耀基筆下的師友,我想好好看好好琢磨的太多了。拿到這本《人間有知音》後,我第一篇讀的是他寫錢賓四先生。當然,這並不是他第一次下筆寫錢先生,九〇年錢先生謝世後,金先生曾有更長的一篇《懷憶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收錄在牛津版《敦煌語絲》中。只是這次他寫到錢先生,同時附錄了錢先生寫給他的四封原信影印,其中兩封還是毛筆寫的。錢先生的毛筆字很有風範,也極具韻味,難怪現在拍賣市場價格很高。據金先生說,一九七七年至九〇年錢穆給他的信有三十通,不說書法說內容,可以想見未刊出來的二十六封,應該更為可觀。為什麼呢?
一九六三年,香港中文大學於新亞崇基聯合三所書院的基礎上建校,未料一九六五年,也即新亞成為中大成員才兩年,創辦人錢穆引退,移居台灣。金先生書裏說,錢先生赴台長居,專心著述《朱子新學案》。
這是一段至今仍受爭議的歷史。我們且跳到一九七四年,港府要改革中大架構,改革小組由是時的新亞院長兼副校長余英時任召集人,金耀基是其中一位小組成員。改革方案輿情反應熱烈,新亞師生校友唐君毅先生等,甚至寫大字報攻擊,後來甚至有新亞的創校者李祖法、錢穆、吳俊升、唐君毅、徐季良、沈亦珍、劉漢棟、郭正達、任國榮等九位校董,聯名在各報章發表辭職聲明之舉。
這只是非常簡略的背景資料,好了,到了一九七七年,金耀基接掌新亞書院。金先生說,接任之初,如何早日邀請錢穆先生回新亞,既是新亞師生久所企盼的,更是他這位新任院長費煞思量的一件大事。
「這樣,我就在第一時間致函錢先生,表達有意去台北拜望他老人家之意。不久,我即收到錢先生的第一封毛筆信……」這封信現收在這本《人間有知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