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結香港基金 - 馮睎乾

完結香港基金 - 馮睎乾

近日政府倡議,在大嶼山、港島之間填海1000公頃,興建人工島,發展「東大嶼都會」。有環保團體估算填海建路成本,將高達4600億元,質疑有沒有必要搞這樣昂貴的工程。也有學者說,可考慮在將軍澳近岸填海,發展藍塘新市鎮,填210公頃已可容納36萬人,成本只需800至1000億元。
「土地大辯論」是否一場假諮詢呢?正如運房局長陳帆話齋,政府「表現有目共睹」。姑勿論真假,the show must go on,於是前天就出現了一個「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以下簡稱「強」)。發起「強」的智庫組織,批評政府填海規模「過度保守」,建議在大嶼山東填海2200公頃,相當於半個九龍的面積,可容納70至110萬居民,並興建三條主要道路,連接人工島及其他地區(一條連接港珠澳大橋),實現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概念。
假如填1000公頃,需要近5000億;那麼填2200公頃,將來例牌超支,怎樣也不會少於10000億吧?我立即想起魯迅名言:「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裏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相比起「強」,大家應該覺得填海1000公頃較好,簡直抵到爛,平到笑。
「強」是「團結香港基金」提出的方案,而「團結香港基金」則是董建華成立的智庫。在「舊香港人」集體潛意識中,或多或少都有「恐董症」,因為董伯除了以腳痛出名外,腳頭也不大好,每逢他有什麼鴻圖大計,市民都彷彿借了神犬拉茜的鼻,嗅到一陣濃烈的災難味。現在政府建議填海1000公頃,董伯立即曬冷,大多你1200公頃──如果填海費係你畀,我就唔反對呀──難怪新鈔設計得像陰司紙,原來真的打算當冥鈔來燒。
除了燒錢,說「強」是災難,亦非無的放矢。近年政府基建的表現「有目共睹」:沙中線醜聞全賴傳媒揭發,政府無能監察,佢話OK,即係PK;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那個人工島,防波堤隨機飄移,「專家」卻說「具科學性、合理性及安全性」。一個小小人工島也弄成這樣,半個九龍大的島會發生什麼事呢?今天全球暖化,連北極圈也有攝氏32度,未來廿年會出現什麼巨變,難說。假如「強化版東大嶼都會」真的建成,我們很可能在有生之年見證香港陸沉。因此,董伯智庫不妨正名為「完結香港基金」,千萬不要以為那是比香港民族黨更恐怖的組織──香港完結了,才是終極的回歸祖國,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