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治失效的香港鐵路局(利世民) - 利世民

管治失效的香港鐵路局(利世民) - 利世民

如果大家記得,過去兩個月,《蘋果日報》就港鐵工程問題鍥而不捨的報道,甚至令港鐵要高調回應,指標題誤導引起公眾恐慌。想不到,最終一石激起千重浪,港鐵高層地震。不過,幾個高層的離任和調動不代表事件就此畫上句號。
港鐵高層召開記者會交代事件。我一字一句地仔細咀嚼,發現有好幾個微妙的地方值得再三反思。
已宣佈希望提早退休的港鐵行政總裁梁國權不止一次提到,事件仍在調查當中,港鐵管理層亦沒有所有相關資訊。以誅心論觀之,當然可以懷疑這只是一個推搪的藉口,甚至是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讓政府全身而退。不過,主流輿論對政治問責的標準並不在乎當事管理層和官員知情與否;換句話說,管理層和官員不掌握所有資訊,本身就是一個嚴重失誤。
平情而論,作為管理人實在沒可能對每件事都瞭如指掌。但是當表面證據顯示項目可能出現嚴重失誤時,作為管理人如何處理跟進卻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取態,結果也可以差天共地。所謂危機處理,重點不是在於處理公眾輿論和批評,而是在第一時間找出相關失誤的實際情況,並尋求善後的方法。
公關溝通,其實道理簡單不過;正如林肯總統的名言所講:「你可以在一時之間瞞過所有人,又或者永遠令部份人蒙在鼓裏;但沒有人可以永遠將真相完全隱瞞。(You can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and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but you canno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所以,坦白是最好的政策,當然更好是在坦白時你已經掌握了所有資訊,而且想好了補救的方法。
疑中留情,我相信不少涉事的港鐵管理層的確沒有掌握到所有資訊,甚至到今天仍然如是。但正如先前所講,公眾絕對不會滿足於這個解釋;這是主觀感覺的問題,沒有任何理性可言。

規則為本還是人治機構?

另外,梁國權先生在記者會提到,港鐵是個有「既定程序和守則」(set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的機構,但是當有人偏離了這些規矩,問題便難以管理。這句陳述反映了兩個更深層次的問題:一,為何有人偏離既定程序和守則,但制度卻不能夠適時地提出反饋和制約。二,港鐵是否由一家以規則為本的系統,漸漸淪為一個人治味越來越嚴重的機構。
事實上,梁國權先生當年走馬上任,其中一個使命就是要改革港鐵的文化。誠如不少評論所指,港鐵企業文化出現問題或許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可是,寄望一個管理層可以由上而下地改變一間機構的文化似乎有點不切實際。尤其是像港鐵般「不公不私」的機構,要改革面對的內部阻力和挑戰要比私人企業高得多,成功的機會也更低。請恕我在此斷言,就算港鐵再更換管理層,甚至請來甚麼遠道而來的專家,也未必改變得了這家機構的深層次問題。說到底,沒有徹底地找出癥結所在,一切都只是門面功夫,換湯不換藥。
究竟港鐵的深層次問題是甚麼?其實當馬時亨被委任為港鐵主席時,我已經私下跟朋友說,港鐵其實只是與運房局平衡運作的一個特殊融資模式的政策局和執行部門;更正確地說,港鐵應該叫「香港鐵路局」,不但要提供鐵路運輸服務,同時負責香港城市發展、房屋供應甚至大灣區中港融合等政策和政治任務。港鐵的管治失效,其實只是香港特區政府更大的管治失效當中的一小部份。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