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管制救人仔?(盧峯) - 盧峯

資本管制救人仔?(盧峯) - 盧峯

北京宣佈推出「管理」遠期人民幣兌換外匯的新措施,要求銀行把風險準備金從0%增至20%,並特別提到今次不是實施資本管制,只是控制風險的優化措施。在人民幣弱勢持續下中國政府推出新措施控制風險正常不過。有趣的是,官方在相關聲明特別強調新措施並非「資本管制」(Capital Control),各方不要誤解、誤會。
為甚麼「資本管制」四個字在北京高層眼中像洪水猛獸,要緊張得劃清界線呢?很簡單,不管從經濟或政策上看,資本管制都是碰不得的禁區。
回望一下歷史,資本管制是政府江湖救急的手段,是發展中國家遇上金融危機及巨大走資潮時的最後殺着。一旦用上了,本國的資本市場登時變成無人地帶,國際資本及銀行將會敬而遠之。1997、98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橫掃東南亞各國,泰國、印尼、南韓先後向IMF求助,被迫吞下痛苦不堪的條件,包括大幅削減公共開支、加稅、放棄基建、政治改革……等。這些國家當然知道IMF的藥方「難啃」,但為了保住外來資金繼續流入,它們仍然忍痛接受。
亞洲苦主中只有一個國家決定另覓方法走自己的路,它用上了一個主權國家政府的撒手鐧,乾脆來個資本管制,截斷資金突然大幅外逃的通道,令本國貨幣匯價不會短時間內土崩瓦解,避免恐慌。這個國家就是馬來西亞,下這個決定的正是現在復任總理的馬哈蒂爾。

長遠令外資減少流入

馬哈蒂爾選擇資本管制這條路雖然減少了短期陣痛,令馬來西亞避過像印尼那樣的巨大震盪,但是國際金融機構及資本自此卻步,對投資馬來西亞充滿戒心。資金短期大幅流走的危機的確勉強度過了,但外資流走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只是採取了「陰乾」的模式。最慘的是,外資既對馬國的財金政策有了戒心,他們自然不願再投資大馬的項目或企業,於是90年代中以前外資大舉流入的盛況一去不復返,令馬來西亞經濟發展步伐減慢,無復亞洲小虎的銳氣。
人民幣近期大幅走弱,中國政府正千方百計阻止跌勢,但若被看成、說成在搞資本管制救市。外資對中國市場的評價、觀感立時大變,來華意願大幅降低;連原本有業務在國外的內地企業資金只怕也不會讓資金回流內地,令資金流入中國的數量大減,形成資金鏈崩緊的情況,中小企業肯定進一步受打擊,內地經濟也將雪上加霜。
政治上資本管制同樣是不能碰的禁區。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的大日子,北京領導層正千方百計打造自己是改革者的形象,以繼承鄧小平的政治資產,向國內外表明會繼續帶領國家走向現代化。而在打造開放改革形象的工程中,金融改革包括人民幣自由兌換或開放資本賬是重中之重,即使不能成功達陣也至少要讓世人、國人看到中國正朝這個目標邁進。資本管制卻跟開放資本賬反其道而行,可以說是在開金融改革的倒車,打擊改革者的形象,北京領導層自然避之則吉。
此外,中美貿易戰全面開打,北京政府正全力擺出大局受控姿態以安撫人心,撐住門面。若果因人民幣不斷走弱而搞類似資本管制的措施,或朝這樣的方向邁進,將會讓外界包括美國政府看穿中國「怕痛」的底牌,令特朗普及官員們出招時更無顧忌、更狠辣,到時候即使重開貿易談判中國政府也只會處於更大弱勢,被迫接受苛刻的條件。
想到這裏就不難明白中國官方為何如此着力跟資本管制撇清關係。只是,現實發展往往不以人的主觀意志轉移。若果人民幣進一步走弱,逼近經濟、就業穩定的紅線,北京領導層大有可能再次暴力救市,以形同資本管制的手段加強控制資金進出,各方面不可不防。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