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醫生說 - 林夕

聽醫生說 - 林夕

前天蘋果即時新聞訪問了兩位醫生,一位說,情緒病透過心理及藥物治療,「通常3到6個月便可康復」,一位針對躁鬱症說,「一般最快6至12星期」。這就奇了,情緒病範圍廣泛,有些會比較容易康復,試藥,試對了,再按反應調校藥量,這個吃對了藥再吃夠了的過程,「通常」也需要3個月到半年,最長要3年。躁鬱症比較複雜,怎麼會比較快,「一般最快」個半月到3個月,只需一半時間就康復?
也許兩位醫生說的都沒錯,因材施教,這種病也因人而異。不過,躁鬱症快到從看醫生、吃藥個半月就「康復」,而且是「一般」,即是正常是這個時間,個案一定有,只是很少聽聞過。醫生自然沒必要講假話,在他治下的病人紀錄,數據也不至於記錯,能有這個成績,那麼快就康復自然好。
怕只怕「一般」病人看了這個報導,「通常」康復是這個時間,萬一病情還是反反覆覆的,豈不是會自覺不夠正常,並非一般症候?前天蘋果這段即時新聞直接用「躁鬱症有得醫/醫生:通常半年可康復」,簡直報喜一樣,也怕有人只看標題,內文沒仔細閱讀,就信了,那半年沒好起來,會不會更憂慮更急躁更擔心?記編當然都是出於善意,鼓勵病患者別諱疾忌醫,沒想像中那麼可怕,但是兩位醫生內文都有鄭重補充,情緒病患者「康復」之後,遇到壓力無法紓解,復發機會比沒事的人高,要再次治療服藥;躁鬱症康復之後,要長期服藥以防復發。
到昨日正式刊登這段採訪時,標題則變成「躁鬱症可一夜間復發」,好像一則哄人,一則嚇人,其實,兩個標題加在一起就剛剛好,才是實情。每個人都會說,別諱疾忌醫,肯踏出第一步,面對這病最重要。面對就是坦白毫無保留面對最好與最壞情況。讓病人知道可以比想像中更快康復,但別給予他們不切實際的希望,一旦因不如預期,病人承受壓力的能耐偏低,那反彈可以很致命。所以也讓他們明白,要有耐性,有些個案需要三五六年不止,這不是靠嚇,警告跟警惕只一字之差。有朋友最初聽醫生說由服藥到停藥大概三個月到好幾年,不禁心灰,這場仗好長啊。我就報喜,也有很快的,主要靠準確形容給醫生聽每次吃藥後的反應。後來果然甚有效果,朋友又輕忽了,打算自行減藥停藥,我就溫馨而殘忍地提示,即使康復了,也會復發,別開心的太早,也別過分擔心,總之,做個勤力的病人,留心記載進展,詳盡回報,最後,聽醫生說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