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今日美國籃壇生態是如何塑造的? - 喬靖夫

Monday:今日美國籃壇生態是如何塑造的? - 喬靖夫

上星期談到80年代NCAA大學籃球的商業價值暴升,令美國的基層籃球生態產生大變化,有潛質的高中生籃球員,一下子變成很多人眼中的生金蛋母雞,評估和物色這些年輕人的機制,成為了一個巨大產業,當中包括無數球探、各種籃球營、大學球隊的支持金主(boosters)等。許多還沒成年的籃球員,在人生重要關口,就要面對一個這麼複雜的利益網,不能說是很健康的一回事。
另一個連帶發達起來的環節就是AAU(業餘運動員聯盟)籃球(圖)。AAU球隊就是學生在校隊以外再參加的私人隊伍(主要在暑假作賽),通常是教練一人主持,身兼班主、教練及球員管理,找孩子組隊也是全靠自己。他們當然亦專門「狩獵」有才華的學生球員加盟,為的當然是贏球提高名聲。這些AAU球隊若贏球出名到一定程度,就可吸引運動品牌商的贊助,是筆大收入;另一條財路則是誘導旗下的高中球星加盟某大學,從而收取「顧問費」。這些AAU教練,某程度上是借年輕人在「人肉市場」獲利,但他們不少人的實際教學能力及知識都存疑。看當今NBA,許多長人缺乏內線技巧,背框低位打法似像快要失傳,有人就歸咎是AAU的影響,為了吸引注目,只鼓勵球員打炫目快速的面框進攻,而缺乏細膩全面的技術傳授。
另一影響是在球員心理和人生態度方面,他們年紀小小就受到吹捧奉承,甚至靠籃球打得好就可以扭曲很多規則(例如學業成績獲師長鬆手批過關),久而久之就覺得一切都得來輕易。NBA球員不少在退役後財困潦倒,多少也跟少年時被培養出這種生活態度有關。更何況NBA破產潮也只是冰山一角,無數年少學生球員,因為早早接受「球星式縱容」,生活上缺乏自制能力而半途「墮馬」,根本連職業大門都沒跨進過。 (下)
文: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