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從「維尼」被禁到捍衞「人仔」的虛怯 - 盧峯

蘋論:
從「維尼」被禁到捍衞「人仔」的虛怯 - 盧峯

為了應付貿易戰、經濟放緩及中共高層威信受損的政經綜合危機,北京政府近一個星期連番出招,希望穩住局勢,鞏固一般黨員及民眾的信心。這些招數從意識形態到經濟金融調控措施都有,包括官媒眾口一詞唱好經濟形勢大好,包括禁止老少咸宜的《維尼與我》(Christopher Robin)在內地上演;也包括公佈向600億美國貨品開徵5%至25%關稅,並加強管制人民幣兌換外匯業務(把外匯準備金率從0%增至20%)。然而,繁雜的招數根本無法扭轉困境,反而暴露中國手上籌碼有限,充滿黔驢技窮的意味。

憂民眾藉電影挖苦「習帝」

最無厘頭的決定要數禁制《維尼與我》電影在內地上映。對電影公司以至一般人來說,北京領導層的決定百思不得其解。電影本身既無暴力又無色情或恐怖血腥,也沒有鼓吹甚麼大美國主義或歧視,更沒有任何政治色彩。世界各國大都把電影列為老少咸宜,孩子不需父母陪同就能觀看。這樣的電影居然無法在內地的戲院公映,難道內地觀眾的水平及欣賞能力比一般小孩還不如?
當然不是。實情顯然是因為不少國際媒體、網上創作都把「習帝」形容為真人版小熊維尼,認為兩者的體態神情有類近之處。可惜此刻「習帝」的威信正受到政治流言以及貿易戰打擊,讓《維尼與我》上映在官方眼中等同縱容大家拿「習帝」開玩笑,拿他挖苦一番,為了保住「習帝」的權威,防止有人借《維尼與我》在群眾中引發議論及流言,內地只好禁映了。
此外,各大官媒從新華社到《人民日報》等齊齊發文強調經濟基調良好,有力應對貿易戰及其他經濟危機同樣予人事有蹺蹊的感覺。其實,不同部委的新聞發佈會近期都在重複中國經濟運行良好,足以應付任何外部危機。既然如此,官媒根本不需再煞有介事一齊唱好經濟。那為何北京領導層還要多此一舉?唯一原因是他們覺察到一般黨員及民眾對經濟包括政府管理經濟的信心不足,必須加碼強調形勢良好以穩住信心。
要知道中共之類的專權體制除了靠武裝到牙齒的軍隊維穩外,就是令民眾對政府管理經濟有信心,令民眾相信政府可以令經濟天天向上。偏偏最近幾個月中國經濟開始「失速」,貿易戰開打也令經濟雪上加霜,而中興通訊這樣的科技產業巨人在美國一紙命令下就停擺個多月,幾乎陷入萬劫不復境地。這些消息直接打擊民眾對經濟前景及政府管理經濟的信心,北京當權者自然要對症下藥。問題是官媒在老百姓眼中毫無公信力,他們早已習慣從字裏行間自行發掘訊息真義;例如「習帝」接班後各大軍區司令紛紛表態效忠,民眾眼中看到的不是「習帝」大權在握,而是他在軍中未能服眾。今次官媒聯手唱好經濟,看在民眾眼裏說明政府有點心虛,要加倍為經濟塗脂抹粉。可以說,官媒大合唱發揮的作用不是唱好而是唱衰經濟。

嚴防走資變預告人幣再跌

除了意識形態或宣傳上的虛招外,北京領導層在具體經濟、金融管理上也出了一些實際的新招作應對。在貿易戰上,北京公佈新一輪600億美元的美國貨徵稅清單,報復美國的2,000億關稅清單。儘管北京強調今次反擊有理有節,並且可能還有後着,但600億元清單只是美國的2,000億美元清單的三成,「殺傷力」相距甚遠。何況特朗普已表明研究推出5,000億美元的徵稅清單。相比之下,中國政府的反擊實在不痛不癢,反而給人看穿她手上已沒有多少牌好打。
至於加強人民幣兌換外幣的流通規限,要金融機構提高準備金率從0%到20%,反映中國政府對人民幣不斷走弱擔心不已,必須加強管控,減低外匯突然大幅流走的機會。從技術上看,增加規限可以減少企業、金融機構調走的外匯數量,也等同向市場示意政府對「走資」問題不會坐視。只是,人民幣弱勢已成,政府加強規限預告人民幣匯價極可能進一步下跌,變相鼓勵企業盡快沽售人民幣再調走資金以自保。
換言之,不管虛招實招,北京的做法都只能示人以弱,令民眾危機感進一步加強,令政經危機惡化。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