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的幸福生活 - 馮睎乾

失業的幸福生活 - 馮睎乾

日前見網友說,「失業真係好Q正」,起身後嘆早餐,望着西裝友趕頭趕命,每天寄十封求職信,然後睡到中午,醒來便打機煲劇,肚餓就落街買兩個包,Hea到晚上,在父母家吃飯,或自己煮,節省一點已夠生活,開支只是平日上班四成。作者最後慨嘆:辛苦工作,只為退休後過這種生活,但原來失業已經做到,人生真可笑。
這帖子吸like無數,但我覺得邏輯有一點問題:閒適生活,真可以靠失業達成?辛苦耕耘半生,然後安享退休生活,跟你壯年時吊吊揈,無所事事,靠「預支晚年」而得到的退休,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前者好比你小時候做妥功課,心安理得看卡通片,後者是未做功課就偷看卡通片,不免擔心藤條伺候。
帖主說自己每天寄十封求職信,可見還未有「失業至死」的覺悟;也有錢外出吃早餐,顯然不是身無分文。失業,要講資格,更要有分寸──除了夠錢應付日常開支,也要竭力控制自己,以免愛上失業。今天有感而發,是因為最近到醫院探望了友人Y。
認識Y廿多年了,他的人生跟香港同步,在九七後出現劇變(但跟政治無關)。一九九七年,他讀大學第三年,向來成績良好,本該順利畢業,但爸爸剛巧在那時候過世。少年死老豆,影響人人不同:有些人會肩負家庭重擔,有些人會放下心頭大石,對於Y,父親之死彷彿代表了兒子刑滿出獄——他不用再壓抑自己,滿足世界(即父親)的期望。背過臉去,無視世界,其實也是失業的本質。
由認識Y第一天開始,已發現他性情乖僻,所以我們很快成為朋友。我的朋友很少思想健康的「人生勝利組」,怕他們的陽光太燦爛,我在旁會額頭滴汗。Y一直不滿香港教育,覺得大學已淪為職訓局,領受畢業證書,將是一生不能磨滅的恥辱。他想退學,但不敢,因為父親不會放過他。忍「辱」三年,最可恥的時刻逼在眉睫,這時候父親剛巧死了,Y立即懸崖勒馬,毅然退學。從此,踏上了失業廿一年的不歸路。
失業有幾正呢?Y應該是這方面的權威。失業期間,他每天宅在家中,聽音樂、看古書、睇鹹片,間中約我行山。因為跟家人同住,也不愁三餐。一晃眼數年,Y靜極思動,也許母親亦有怨言,竟然回大學讀書,但不是繼續之前未了的課程,而是轉系從頭讀起。從前覺得讀大學是侮辱,怎麼現在又自投羅網呢?內心曲折我沒深究,只是弄懂一個道理:在社會混久了,你會變;但脫離社會,你變得更厲害。
重返校園一年,Y再度退學,推說「睇得鹹片多,腎陰虛,無記性」。我不相信這理由,但也不想喚醒裝睡的人。裝睡者都有難以言喻的隱衷,如得其情,則哀矜勿喜。我只能勸他找一些散工,或工作半年休息半年,總之不要再隱居了。他確曾工作過一段短時間,但合約完結後,又繼續那「雙失青年」的生活,表面上歲月靜好。Y的生活模式,慢慢開始影響家人——哥哥妹妹沒有怨Y,反而「覺醒」了,頓悟原來生活可以這樣簡單,於是相繼「退休」,「食穀種」維生。坐食山崩,數年後全家財政開始出現問題。他們的生活,彷彿汪洋中一葉孤舟,已不辨西東。
Y有一套理論:工業革命後社會生產力大增,人類根本無須長時間工作,大可善用光陰,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聽起來不錯。但他沒想過,大眾需要工作,並非只為生產,更為了打發時間,時間有條不紊地打發掉,社會才能穩定。冇咩事好做,大家唯有扮演一下「貢獻社會」的角色。全世界的教育,都是要我們學習演好這場戲。像Y這樣的存在,就如電影的穿崩鏡頭,或電腦程式的bug,必須刪除。結果,他患上抑鬱和癌。
從醫院出來的時候,我不禁想:無論你意識層面多麼出塵,下意識還是擺脫不了世俗價值觀,於是癌和抑鬱便以隱喻形式發出,警告你回到人群。不工作的人也許能找回人生,但長期失業,能找回的也只是破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