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旅客的愧疚 - 陳惜姿

一個旅客的愧疚 - 陳惜姿

像阿當夏娃吃了禁果後,看什麼都不一樣,再也不能回到從前的視野。以前去旅行,飲膠樽水心安理得,完全不覺一回事。還記得廿多年前在印度浪蕩,常把膠樽壓扁棄掉,生怕當地人拾回來,盛水後又拿去賣給人。「回收」二字,想也沒想過。
多年過後,對廢物處理有更深的理解。多年來在將軍澳堆填區旁邊工作,眼見廢物愈堆愈高,不忍卒睹,自此開始留意垃圾問題。
去亞洲國家旅行,酒店每天源源不絕供應樽裝水。跟本地旅行團,上車落車都有人塞樽裝水給你。廢膠氾濫成災,每次棄掉膠樽也自覺罪孽深重。
我有時會在酒店煲水,翌日盛在水樽出門飲用。但一家人要飲的水太多,水煲太小,做不到,也擔心當地水源的衛生問題。朋友亦有同感,建議酒店在各樓層放置辦公室用的大樽蒸餾水,讓客人盛水飲用。那些大水樽可循環再用,是減廢的好辦法。但個別旅客人微言輕,酒店又怎會理會?
剛去了一趟越南,酒店樓下,每晚都有個女人在撿垃圾,把濕漉漉的膠袋從垃圾堆中撿出來。對窮國來說,回收廢物是一門生意。當地報載,自去年中國禁止24類廢物進口,越南今年上半年的廢物進口量,比2017年全年增加兩倍,有些不符國家要求,政府也着手管制。
廢物回收工作艱巨,過程又會污染環境。想到這裏,便會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