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航拍器 - 陶傑

歷史航拍器 - 陶傑

岡田英弘的「中國文明的歷史」,強調建立「非漢中心史觀」,引領中國史學,進入全球化的多元世代,又與早就引證黃河、殷商文化許多傳自西域遠至波斯的饒宗頤契合──此所以英國人看重的饒宗頤,不是什麼「國學家」,而是漢學家(Sinologist)──饒先生若有知,當慰然含笑。
連「中國」這個名詞,岡田考證自古以來的定義,原來只是「首都」,孔子編的詩經:「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注疏說:「中國,京師也。」至於China,是「秦」(China)的拉丁音,這一點許多人知道。
既然二十一世紀全球還有移民潮,則閱視歷史,着以「人口遷徙」的俯瞰宏觀,視野和氣魄就大許多。
正好電影電視,早已經有航拍戲,有3D電腦輔助,中國人的歷史教科書,還以堯舜禹夏商周朝代更替來劃分,不以漢胡中原蒙古西域甚至連同歐洲航海的乾坤大挪移來俯瞰,一切都以「雖遠必誅」的大漢中心觀點,除了在飛機衞星時代,還在拉黃包車,亦如同在3D影像職業特工隊六集的靚佬湯紀元,還在用菲林三腳架攝影機,在香港鑽石山的大觀片場拍任劍輝、曹達華和靚次伯,還是種族主義的歷史觀。
中國人的自我中心歷史觀,加上簡體字,令這個民族小眉小眼,視野狹窄,無法與二十一世紀溝通。
譬如所謂「一帶一路」。中國同時將印度和巴基斯坦,列為「一帶一路沿線受惠國家」,但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世仇,中國和巴基斯坦建立了一條「中巴經濟走廊」,穿越克什米爾,必然對與巴基斯坦有克什米爾領土爭端的印度,造成威脅。而印度以本國又經歷過俄國自北南下、直抵克里米亞;英國自海洋西進北挺,雙方在阿富汗衝突的歷史。印度中學的歷史課本必讀這一章,叫做「大遊戲」(The Great Game)。
若「一帶一路」令巴基斯坦受惠,必然令印度損失,將來一定有麻煩。但以一己為地球中心又粗枝大葉的中國人不會知道這些,他們只敲鑼打鼓歡呼太監鄭和下西洋是人類最偉大的航行。
中國人的歷史書,充滿「萬邦來朝」的期望,所謂萬邦來朝,就是自我中心。今日動不動講西方「圍堵中國」,以為人家是五胡來亂華,而不知道歐美並不是要圍堵你,人家有人家的歷史角度,譬如蒙古人西侵將鼠疫來歐洲。西方只是起來防禦。
如此歷史書,如此觀點,如此落後於時代,難怪中國人在喧嘩之中,不但發現「誤讀」了川普,誤讀了西方。其實他們何嘗正讀過這個世界,在發現「我的國」原來不太厲害之後,其實也誤讀了自己。在四周的狂躁訕罵之間,欲與大愚昧保持距離,要在歷史中尋找「多帶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