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共建國不到一年,韓戰爆發,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力圖阻止北韓南侵,及蘇聯共產帝國進一步擴張,組織聯合國聯軍介入,冷戰變熱戰,終於在犧牲了近四萬美國人生命、苦纏三年後保住半個半島,乃有今天自由獨立、民主富強的大韓民國,不過頂尖裝備訓練一流的美軍與各方面都落後最少半個世紀的中共軍隊正面作戰也只能打個平手,自由世界盟主不禁出一身冷汗:為甚麽會弄到如斯田地?
從此美國不斷拷問自己:「誰失去中國?」(Who lost China?)
可惜問來問去,好事幹不了,問出個大頭佛!騎呢極右議員麥卡錫借勢搞「白色恐怖」的「天師捉妖」(witch hunt),無中生有地到處找「共諜」,徒然搞得風聲鶴唳、人人自危,對政治發展、國計民生卻毫無裨益,最後不了了之。
雖然問不出個所以然,「中國問題」幾十年來依然揮之不去,只是事情發展曲折離奇,完全出於當初互相指責的政客意料之外,曾經以為中共與美國血海深仇永遠難解,雙方後來竟化敵為友(冷戰幾十年美蘇未曾向對方開過一槍,反觀韓戰間美軍與中共血肉拼搏、殘酷慘烈之處難以筆墨形容……),九十年代克林頓總統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貿,更一度以為「失去的中國」已失而復得。
美國與中共打了幾十年交道,過程複雜,三言兩語說不完,若單論中共建政以來,政治人物中誰起的作用最大,則肯定為第三十七任總統尼克遜無疑。
可當日這位五十年代共和黨新星,也正正是對「失去中國」質問最力的政客之一,更乘着反共浪潮於1952年夥拍戰爭英雄艾森豪威爾以三十九歲之齡當選副總統。
但到底甚麽叫「失去中國」?中國不是好端端地「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嗎?美國立國不過兩百多年,憑甚麽「失去」她?當然,這話也不是癡人說夢,意思是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這幾億人的大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捍衞自由、對抗法西斯,本是美國堅定盟友,卻沒料到大戰結束蘇聯共產帝國隨即興起,鐵幕高築,美國自詡國際警察、自由世界盟主,卻無力地眼巴巴看着昔日戰友為赤禍吞噬,「一面倒」栽進史達林懷抱,故此有必要追究責任。
正因為這股「失去中國」的怒氣在美國政壇升溫,才會有上述神經質恐共的麥卡錫主義誕生,付出龐大代價出兵朝鮮也因此得到民間支持,右派得勢也使艾森豪威爾/尼克遜保守陣線輕易贏得選舉。
「失去中國」拷問的其中一項反省,是後悔當日沒有積極支持內戰中艱苦對抗共軍的國民政府,所以政治思維反彈,產生上述韓戰、及60年代越戰升級後美國軍事力量的全面介入,不過相比下後者情況更糟:韓戰還算勉強打個平手,越戰十年,美方傷亡更大、死了幾乎六萬人,可是最後甚麽也保不住,整個印支半島完全落入共黨控制,「全面赤化」。
韓戰與越戰之間的五、六十年代,冷戰把世界分為壁壘分明的兩大陣營,美蘇展開軍備競賽從地球鬥上太空,核子武器加上遠程導彈帶來極度恐懼,西方社會長期處於世界末日的陰影中,越戰視為超級大國的代理人戰爭不斷升級,高峰期的1968年,美國投入越南的地面部隊達到和平時期史無前例的五十萬,可是美軍死傷枕藉戰事卻呈膠着,國內反戰之聲震耳欲聾,社會撕裂,當年羅拔·甘迺迪競選演說中提到峴港一役美軍傷亡數字竟然大於南越政府軍,真的聞者傷心,若置身當時這動盪歲月,美國理應沒有可能與共產中國化敵為友,可是尼克遜這位史上最受爭議的總統、以反共知名被視為保守右派,卻在羅拔·甘迺迪遇刺後,憑爭取「沉默大多數」打敗詹森副手、民主黨候選人韓福瑞入主白宮,隻手改變歷史發展的方向。
大選期間尼克遜一直表現出對擺平越戰,在美蘇爭霸中取得優勢成竹在胸,答案終於揭曉,就是起用學者基辛格為軍師,推現實政治(realpolitik),打中國牌。
據尼克遜回憶錄,參選前尼氏為《外交季刊》撰文,已表示重視與共產中國關係,不過當時無人留意。到1969年就職演說,總統說要謀求使「任何民族,不論大小,都不會生活在憤怒的孤立中。」弦外之音就是莫孤立中共,很多人仍聽不出微言大義,就職不久即密令基辛格就與中共和解探路,之後繼續對中共發放「低層訊號」,不過對方一時間仍未回應。
尼克遜政府繼續努力不懈,對華政策改變逐漸由暗轉明,1970年2月總統向國會發表外交報告,指「中國人是一個偉大而極其重要的民族,不應當繼續受到國際社會的孤立……」,與共產中國關係正常化,把代表中國的「正統地位」獻給中共,逐漸成為兩黨共識,於是玉成中共政權「恢復」(restoration,中華民國明明是聯合國創建成員,人民共和國如何恢復其本不存在地位邏輯何在則無人深究)聯合國席位,與此同時中共大打乒乓外交,全球刮「中國熱」,美國繼續背後發功,所有西方強國排隊與中共建交及與台斷交,最後民主黨卡特總統在1979年為整個行動埋單,跟着「剩下來的就是歷史」(and the rest is history)。
彈指幾十年,特朗普上任,西方政治生態撕裂嚴重,然而唯一可把民主共和兩黨、美國與歐盟甚至日本及澳紐、加拿大政界主流全部聯繫一起的,竟重新又是「中國威脅」。
歷史似乎陷入不斷的無間輪迴中,但如果當天失去中國的定義是共產主義對大陸的吞噬,透過到北京朝拜屠殺幾千萬人民的毛澤東,捧之為「哲學王」(philosopher king)以圖尋找失去的中國,其邏輯比二次大戰期間踢開戴高樂流亡政府,改與納粹傀儡貝當元帥的維希政權建交,以為可以得回法國更荒謬。
(注:本欄每周由不同作者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