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讀歷史,教科書往往由堯舜禹夏商周開始編年教。
在地理上則以黃河流域黃帝在神話中崛起為中國歷史教育的地域中心。
日本歷史學家岡田英弘推出一「中國文明的歷史」,以「非漢中心史觀的建構」為論點,也就是說:讀任何歷史,不可盲目着眼於一個「中心」,而是以全球化的現代標準着眼,開拓視野,由整個中亞和西亞連結到蒙古、契丹、突厥,即伊斯蘭等其他文明,平均平等對待,由兩千年在這片東中西亞廣闊的大陸上,各種族相互接觸、衝突融合形成的大場境之下重新審視所謂中國人的形成與生活。
「非漢中心史觀」並非岡田首創。逝世不久的香港大學學者饒宗頤大半生也以「非漢中心」看待中國文明。饒宗頤的論著,大量提舉西域,包括波斯帝國的文化證據,證實黃河流域殷商文明的源起,並非「中國」始創,而是來自西域東來的傳廣。岡田的史觀與饒宗頤有英雄所見略同之趣。本書的語言客觀理性,譬如將漢族分為舊漢族和新漢族,新漢族以隋唐五代開始,隨着五胡亂華,引入了西域的文化。
而西藏今日的現況是始於「清朝領土的擴大」。換言之,清國領土如不「擴大」,西藏和新疆一直獨立自處。
此一歷史書不以漢族為傳統主線,而由「亞洲大陸人群的流動」來闡釋中國文明的誕生和演變,可謂別開生面,另闢地平線。今日全世界,不就是興起移民潮嗎?其實一片亞洲大陸,又五胡十六國到唐宋元,都是移民的一卷動盪的史詩。
連英國人今日編英國文學,也不再以英國白人為中心,為什麼中國歷史要呢?新的時代,新的課題,要新的眼光了。
這位岡田先生的論著,甚得中國前國家副主席王岐山重視。王岐山是中共高層少有讀文科出身的統治級高官,「王爺爺」為何喜歡這位日本歷史學家,不得而知,但特區政府教育局如果也有王副主席的水準人才,本來可以派專家去北京當面請教:中國歷史有何新角度,應該怎樣教,才適合香港這個中國人社會和所謂的亞洲國際大都會。
不是每一次去北京,都談經濟貿易,也就是錢錢錢。不過香港特區政府的公務員和一眾中環精英,在最高主人的眼中,除了錢和數字,有何種其他通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