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把襪子翻轉着? - 馮睎乾

為什麼要把襪子翻轉着? - 馮睎乾

昨天談及的唐代詩僧王梵志,堪稱中國白話詩界祖師爺爺,然其作之佳,不在通俗易曉的白話,而在別樹一幟的風格,往往巧譬善喻,不落俗套,且寓意精警,發人深省。
《紅樓夢》有「鐵檻寺」和「饅頭庵」,自稱「檻外人」的妙玉常說:「古人中自漢晉五代唐宋以來皆無好詩,只有兩句好,說道:『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這一聯雖出自宋人范成大的詩,實際上是范成大向王梵志致敬的二創,梵志原詩有二,其一是:「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打鐵作門限,鬼見拍手笑。」首兩句嘲笑人壽不滿百,很多人卻誇誇其談,講千年大計;後兩句譬喻人妄想延年益壽,打造一個意圖阻擋死神的「鐵門檻」,令鬼差忍唔住笑。其二是:「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裏。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寫的是生死大事,梵志卻以佛系黑色幽默呈現:用「土饅頭」比喻墳墓,以饅頭的「餡」比喻人,令我想起「人肉叉燒包」。更諷刺的是,前半截暗示土饅頭以人肉為菜餡,後半截反過來說「一人吃一個」,那麼到底是墳墓吃人,抑或人吃墳墓呢?寫法很反傳統,很不唐朝,卻洋溢着一種現代詩歌的荒誕感。
黃庭堅和胡適都很喜歡梵志一首短詩:「梵志翻着襪,人皆道是錯。乍可刺你眼,不可隱我腳。」(「乍可」即「寧可」,「隱」解作「弄痛」)襪子外面好看,內裏粗糙,梵志不執着形相,於是把襪子翻過來穿,即使世人覺得篤眼篤鼻,也要令自己適意。這首詩不是鼓勵大家自high,而是提醒你要認清事物本質。黃庭堅對此詩的解釋很妙(見〈書「梵志翻着襪」詩〉),他以東漢人茅容的故事為例:名流郭林宗初識茅容,在茅家留宿,翌日茅容殺雞,林宗以為款待自己,誰知茅把雞拿去孝敬母親,反而用粗菜招呼貴客,令郭林宗大為折服,覺得他是賢者。黃庭堅說,「此翻着襪法也」──今天所謂「逆向思維」,不就是「翻着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