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擲下香港名作家屈穎妍一篇專欄文字,密加評點,意甚不平。我回信說:「名家大作,僕未敢議,何況今日報刊不是納污藏垢,污垢何由得生;港人不是多追腥逐臭,腥臭何由得久。與其議論腥臭污垢,不如檢討報刊及其讀者。」
一九九七年之前,報刊審稿多能持平,否則讀者唾棄,廣告商望望然去之,怎麼能辦下去。所以,當時《星島日報》、《信報》、《明報》等,都有不少可觀的文章。現在,報刊卻多成為老闆躋身人大、政協的雲梯,於是審稿先求偷合取容,讀者好惡淪為次要,反正大公司都已奉命,廣告不得刊於持論平正報刊。然則中共之外,可議者第一是報刊老闆,第二是報刊讀者,第三才是那些紅色才子才女。
香港本土派愛說一句話:「有大陸那樣的人民,才有中共這樣的政府。」我卻認為:「有香港這樣的市民,才有那許多偷合取容報刊。」報刊和獨裁政權不同,買不買由你,沒有一群長期讀者,不可能長期經營,除非是黨報。獨裁政權卻不由你不從,沒有人民支持,大可用槍桿撐起。當年東德以至波蘭百姓,在共產黨鐵拳之下,也只能屈服。這不是揭竿斬木就可以起義的時代。
今天,有一份報紙不但見容於大陸,在香港也最為暢銷,報上每一個字都寫出了香港人的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