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自行製作T-Shirt,一百幾十元都有交易。有次,在這些網站見到一個用化學元素周期表做設計,不期然想到:「假如學生穿上這件T-Shirt去考香港公開試,會否被逐出場?」「當然算作弊!」我問身邊大多數朋友,他們大多都這樣條件反射地回答。「假如身上的T-Shirt印有甚麼名言金句,去考中文英文,又算不算作弊?」
我不熟悉香港公開考試的相關規定,也說不定考試局是否早有萬全對策。不過,這個看似無聊的「思想實驗」,卻再次讓我反思,究竟何謂理想的教育和公開試制度。讓我先由一個很基本的反問開始:「為甚麼學生不可以帶各種參考資料進場?為甚麼學生在答題時,不可以上網找佐證?」「可以上網找答案,考試還有甚麼意思?」我相信不少人都應該會這樣反應。
在大學,所謂的「開卷考試」(Open Book Examination),甚至讓學生將題目帶回家慢慢作答的模式,一點也不新鮮。我自己做教書的時候,也是讓學生將題目帶回家慢慢作答。其實有共同經歷的朋友都知道,這種自由度更大的考試往往更具挑戰性;無論對出題的還是答題的人,「開卷考試」其實要花更多心思。
從正面看,中學公開試各種對作弊的防範措施,是為了維繫考試的公正。早前,便有著名考試導師被有關當局高姿態刑事起訴。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現象也反映了中學公開試考的大多是硬資訊的記憶;說得白一點,這就是填鴨教育的根源。
雖然我知道無論是教育局抑或考試局,一直都想用不同方法避免考試為本的填鴨教育。可惜,無論怎樣改,每一代學生和考試天皇都會找到不同的資料去填塞腦袋。或許教育界也迷信了「學習是填塞腦袋的過程」,所以贏在起跑線的定義,就是盡早填塞最多的資訊在下一代的腦袋中。
有資訊,懂得應用嗎?應用才是學習的目標吧。容許我大膽提議:一、將中學文憑試都改成開卷模式;二、所有學生都不但可以保存自己的答題卷,也可以一清二楚地知道自己是如何被評分;三、學生有權將自己的答題和如何被評分公開。以上建議,我知道在目前不可能發生;然而,除了「唔知點做」以外,我卻想不到有關當局可以有甚麼拒絕的理由。
「講咗當做咗」的形式主義
說好的「求學不是求分數」呢?香港的公開試制度再次用行動說明,政府行為總是虛偽。教育和考試並非為了學生最大利益而存在,制度設計最主要考慮是行政方便。公開試唯一功能,是攔截、篩選;教育,也只是一個不斷填塞資訊的過程,目標也沒有考慮學生能否學以致用。整個教育制度從根本地失敗;失敗到連讓學生「開卷考試」的構想也不敢討論。許多人都會說「教育是對下一代的投資」,但現實中我們卻將這個最重要的任務,交託予一群其實只想交差了事的官僚。
為甚麼香港會有根深柢固的填鴨文化?因為填鴨教育最方便管理;定下填塞的硬指標就可以執行。我常常說香港地最強大的主義是形式主義,從教育制度可見一斑。請不要誤會,我不是說學習不用記憶背誦;但以偏概全地將學習等同記憶背誦,卻肯定是香港官僚化的填鴨教育制度的不方便真相。當局說甚麼要培育學生獨立思考解難能力,說到底只是「講咗當做咗」的口號,諷刺地與事實南轅北轍。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