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尋薇】
最近澳門摩珀斯酒店開張,頓時引來媒體的大量垂注—─一來酒店本身乃是才華橫溢的傳奇建築師Zaha Hadid的設計遺作,自由形態外骨骼結構的摩天大廈極其亮眼,二來分別重金禮聘了甜點大師Pierre Herme,以及法菜教父Alain Ducasse前來開設餐廳,風頭一時無兩。芸芸新聞當中,有一則引起了我額外的注意:酒店頂樓有一家叫「天頤」的餐廳,號稱是第一家以「廚師發辦」(Omakase)形式奉客的中餐廳……
且慢,姑勿論好些如同隱世高手,一晚只做一兩桌的私房菜館,第一家正式以廚師發辦概念營運的中餐廳,除了「好酒好蔡」,不作他想。客人訂桌,只能交代想吃甚麼、有甚麼忌口,餐廳會為你安排妥當,其他的,一概不知。這對於中菜食客來說,是習性的莫大挑戰,需知道,你走進任何一家中餐廳,從頂級食府到平民酒樓,一打開餐牌,分門別類下至少有五六十款菜式供選擇。忽然之間,這種選擇的權利沒了,而且消費額不低(以人頭計,午餐約一千,晚餐則要兩千五起跳),憑甚麼?
大約年半前,好酒好蔡受岳少之邀,猛龍過江,從廣州殺到香港來開店。當時我寫好酒好蔡,以「一個人的江湖」為題,因為,在市場上,沒有人像他這樣做中菜:廚師發辦菜單只是表面那一層,揭開表層往裏頭看,更有深度的創舉,其實是整個廚房系統的改良。好酒好蔡廚房團隊的每個員工在入職時,會在自己出身的崗位做起,譬如說,你是砧板,入職時就會做砧板,但日後都有機會在不同崗位走位、磨練,做砧板的,也有機會去負責做涼菜。蔡昊說,因為菜式的風格,決定了廚房的系統和分工方式,所以在好酒好蔡的廚房,其實不太需要一個絕頂厲害的大廚,一般廚房裏的職銜,如「主廚」、「副主廚」,好酒好蔡還是有的,畢竟人家的履歷要跟社會制度跑,但工作性質已非傳統上的意義。去到「主廚」的位置,是菜式的品質把關多於在前線衝鋒陷陣。走進好酒好蔡的廚房,架構簡單而嚴謹:粗加工(如剝皮、劏魚,傳統中菜廚房叫水枱)、切背(粗加工完畢的食材就交過來切,砧板)、中線(負責秤材料份量,打荷)、前線—─傳統中菜廚房,這個部份會分為頭鑊、二鑊、三鑊……負責煎炒炸不同的相關菜式,頭鑊則是負責名貴的菜式。還有「上雜」,負責蒸櫃、蒸爐、發製海味、燉扣燜等等。而好酒好蔡的前線則是簡潔得多:蒸烤櫃、淺加工、深加工,就是按照菜式所需來執行不同工序,最後就是出菜。在淺/深加工的崗位,也會涉及一些輕度煎炒的工序,但蔡昊的菜並不是一般講求鑊氣、鑊工的菜式,所以毋須經驗老練的廚師也能勝任,也足以解釋為甚麼其他崗位的同事熟悉了廚房運作以後,日後也能輪替在此上陣。
至於中菜的靈魂,上湯,好酒好蔡一早已將之進化:用老雞、瘦肉、排骨個別熬出一個清湯,然後這三個清湯和水按1:1:1:5的比例合成一體以後,拿到零下40度去冷凍,冷凍後的醬汁三個層次分明,分別是沉澱物、汁液和浮在最面層的油脂,蔡昊只是萃取中間那個部份,也就是最為濃縮的汁膽來入饌。看蔡昊把面層的油脂刮走,黃澄澄的猶如牛油,差不多有整吋厚!他說,這些油絕不浪費,會用來炒菜做員工的福食——聽到這裏「哇」一聲,簡直想過來黐餐,這可是雞油和豬油的混合體呀!美味程度可想而知!同時,亦足以解釋了,為何好酒好蔡的菜式醬汁,永遠馥郁醇鮮,滋味飽滿,但質感輕盈細膩,味道乾淨。這樣的菜,美味又吃得沒負擔,但試問有多少人願意這樣去做一鍋上湯、萃取汁膽?朋友吃慣重口味,一開始來吃好酒好蔡還有點不習慣,覺得菜式比較清淡。後來聽了我解釋,才能明白自己在外面吃壞了味蕾,「以假亂真」,辨識不出「真」的美味。我這樣說會得罪人嗎?事實上,吃壞味蕾的食客,還為數不少啊……
重點是:這一鍋上湯、汁膽的萃取方式,在廚房裏完全不是秘密,誰都可以去做,因為是按食材、份量、比例、程序,系統化地執行。這在中菜廚房裏,是一種突破。好酒好蔡的廚房,已成功把對於廚師的依賴性,減到最低。蔡昊的路,從內地走到香港,不知不覺也走了13年,但今天作個檢視,回頭一看,除了有新餐廳打出「中菜廚師發辦」名號作招徠這小漣漪,蔡昊做的,仍是孤身走我路,只是有所累積,品牌文化的根越紮越深了。隨着時日過去,這個他所建立的廚房系統的成熟度,亦有利於他出品的穩定性,能隨時隨地調動人手拓展生意規模,不受廚師的經驗、來去所掣肘。這些年過去,仍沒人能創出另一個中菜的新格局,這江湖,還是他一個人的江湖。
撰文:謝嫣薇(Agnes Chee)
食評人、飲食旅遊專欄作家,作品散見於中港台星馬主要媒體。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