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區劃界 風雲變色(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戴耀廷) - 戴耀廷

選區劃界 風雲變色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戴耀廷) - 戴耀廷

選管會剛公佈2019年區議會選舉452個選區的分界臨時建議。按選管會的工作原則,在劃定選區分界時,政治因素不在考慮之列,且選管會會考慮公眾的意見。但這次選區劃界,是否真的沒受政治因素影響呢?
政治學有一個概念叫gerrymandering,意思是指當權者透過重劃地區選舉的選區界線,或是把支持對手候選人的選民集中居住的區域劃出相關選區之外,或是把支持己方候選人的選民集中居住的區域劃入選區之內,令選區的界線變得不規則及不合理,以增加己方勝出的機會。
這方法普遍被用於仍有選舉進行的威權社會,讓威權政府透過選舉取得正當性,因為以重劃選區去操控選舉結果比其他舞弊方法更難被察覺。由於當權者掌握的資訊一定比反對力量多,更清楚掌握不同派別選民的地域分佈,只需透過改動少量選民所屬的選區,就能改寫選舉結果。事後威權政府還可理直氣壯說整個過程沒有受政治影響,因要論證這種操控已發生是極不容易。當權者不用刻意去改變選民的選擇,反對派的選民仍可自由地投票給他心目中的候選人,故他們還會以為自己的選票是有意義的,但事實是他們的選票所能發揮的政治作用,早在選舉前已被重劃選區的做法廢掉了。
因此,一個專制政權透過選區劃界去壓低反對力量在選舉中的勝算,實是常識。特區政府是一個不民主的專制政權是不容置疑,理工大學的黃鶴回教授曾就2011及15年的區議會選舉劃界做了非常仔細的分析,結論是由反對力量出任議員的選區較由建制派為議員的選區有更大機會受選區劃界影響,論證過去特區的當權者已透過選區劃界去操控選舉。

泛民比建制更受劃界影響

香港政治發展至今,中共已不顧顏面,用盡各種方法去打壓反專制力量。若說今次選區劃界,當權者沒利用此機會去打擊反專制力量,那實在太天真了。我做了一個非常粗糙的計算,今次選區劃界,在現有431個選區,有128個受影響,佔29.7%。2015年選舉前劃界,在11年有的412個選區,有111個受影響,佔26.9%。2011年選舉前劃界,在07年的405個選區,有113個受影響,佔27.9%。今次需改變選區界線的選區,比例明顯比過去兩屆高。
所有民主派及反專制力量加起來,在當屆431個民選區議會議席中佔122席,但128個受劃界影響的選區,民主派佔了42席,是他們議席的34.4%。建制派最主要政黨民建聯有120席區議會民選議席,有33席受劃界影響,只是他們議席的27.5%。所有建制派的區議會民選議席數目是299,有86席受劃界影響,是他們議席的28.8%,都明顯比反專制力量受影響的程度低。
這些數字未能看到選區劃界對現任議員,尤其是民主派議員,會有多大影響,因還要看被劃走或被加進的選民的數量有多少。在2011及15年特區當權者已用選區劃界來針對反對力量,現在故技重施甚至變本加厲,這假設是非常合理。
若有人說現在的威權政府沒有利用選區劃界去達到政治目的,那麼就要提出充份、有力及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這假設不成立。面對威權政府如此手段,能做甚麼呢?有人說這次威權政府如此粗暴干預選舉,是針對「風雲計劃」而來。亦有人說若不是那麼高調地提出以區議會選舉去抗衡威權,當權者也不會如此這般。這些想法可能都有點天真,也不了解「風雲計劃」。
無論有沒有「風雲計劃」,中共必會繼續以重劃選區界線來打壓反專制力量。「風雲計劃」其中一個目的是鼓勵更多人在19年的區選參選,務求在452個選區都有反專制的人出選。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反專制的各方力量及人士能在各區組成聯盟。這樣,即使一些支持者會在某選區被劃走了,但他們在新配置的選區仍可投票支持那一區的反專制候選人。只要各區都有反專制的人參選並組成反專制的政治聯盟,當權者以重劃選區去削弱反對力量的如意算盤就打不響了。
還有,「風雲計劃」要成功,最關鍵是投票率。當權者用越骯髒的方法去打擊反專制力量,反可能刺激更多人出來投票。過去民主派的支持者不太熱衷於在區選投票,現在中共越是高調地針對「風雲計劃」,反越有利於鼓動反對專制的港人,在19年區選以選票向專制說不!從來危機必是有危也有機,問題是我們是被危嚇倒了,還是能利用機去尋找突破。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