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今日美國籃壇生態是如何塑造的?(上) - 喬靖夫

Monday:
今日美國籃壇生態是如何塑造的?(上) - 喬靖夫

網民近年常為「誰是最偉大籃球員」爭論不休,不同世代球迷之間難有定論;不過如果說到「影響力最巨大的籃球員」,我心目中卻有肯定的答案,必然是「魔術手」莊遜(Magic Johnson)與「小鳥」布特(Larry Bird)這對殿堂宿敵。兩人如何把NBA從黑暗期拯救出來,打下黃金盛世的基礎,這段著名歷史經常有人敍述,在此不贅言;但在他們進入職業世界之前,於1979年NCAA總決賽的決鬥,同樣影響甚深,而且造成的改變一環接一環,其中有好事也有壞事,甚至可說塑造了當今美國籃球的生態。
由於莊遜和布特的球技和鮮明形象,加上「黑白對決」的種族因素,令那場密歇根州對印第安納州大學決戰極為矚目,創造出單一籃球比賽的全國最高收視紀錄:A.C.Nielsen 24.1收視率,估計4,000萬人收看,這個紀錄至今都未被打破。這場比賽令NCAA籃球的人氣及商業價值自80年代起瘋狂上升,盈利能力根本相當於職業聯盟,今日一支大學球隊若打入NCAA四強(Final Four)累得的分成可達數百萬美元,像肯塔基大學這樣的頂尖球隊,一年收入更達到3,000多萬。
當大學籃球變成大生意,大學球隊的教職人工及各樣投資自然都水漲船高,球賽勝負不再僅僅關乎榮譽,而是實際的巨額利益,學生球員當然也成為極之重要的資產,「狩獵」有潛質的高中球員,連帶亦變成一門糾結各種利益的大型產業,這對草根階層籃球與年輕球員的人生心態,影響深遠。
(待續)
文: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