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即後來的日本,在隋朝年代已經派遣使者到中國。那時候國書這樣寫:「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日本在東面,說成日出之處,顯然有點看不起在西面的中國。隋煬帝可能忙於玩樂,沒有把這等傲慢說話放在心上。兩國一直相安無事,到了公元663年,唐朝,為了爭奪高句麗,歷史上的第一次中日交戰,終於在白江口發生。唐朝盛世,果然不是蓋的,只不過170艘高艦戰船,一下子打敗倭軍千艘戰艇。有點像電影橋段,甄子丹一個打十個,說「交戰」不太適當,應說倭軍被狠狠教訓了一頓。《新唐書》如此記載:是次海戰「四戰皆克,焚四百船,海水為丹(被血染紅的意思)。」日本人被打怕了,心裏佩服,既然打不過你,便派人來留學,名為「遣唐使」。在最高峰時,長安有超過三千名日本海歸,他們把中國曆法、建築、圍棋、文字、書畫、服飾,一律全套搬回日本。倭國的風俗詩這樣說:「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認了中國做大佬,燒過黃紙過了底,日本人索性穿唐服,過中國節日。
公元869年,即唐朝貞觀年代,日本首府京都,發了一場大瘟疫。為了除厄消災,八坂神社請出諸神巡遊,全城參與。之後據說風調雨順,習俗於是持續至今,有千多年歷史,這便是日本三大祭之一的京都祇園祭。說了一堆歷史,只不過想介紹祇園祭的重點:最接近唐代文化的一個節日,禮失求諸野,也只有日本人這股死守傳統的狠勁,才得以保留中國古風。穿越唐朝究竟不可行,七月盛夏,去看祇園祭,絕對頂癮。
京都人是節日控,祇園祭玩足一個月,非常發癲。細節不表,重頭戲是「山鉾巡行」,前祭較大型,在每年7月17日,後祭有一半規模,在7月24日。大家在電視上看到幾十人或抬着或拉着的大轎子,上面掛着七色掛氈,閃着流光異彩,頂層裝着御神體木偶像的,便是山鉾。一些大型的,有三層,第二層叫「囃子方」,坐着二十名樂師,用中式古樂器,節鼓笙笛,吹奏着唐代沿流的祭典音樂。提議大家不要當這些是一般花車巡行,請務必在遊客服務處,拿一本介紹,先讀過每一座山鉾的典故,再看時更有趣味。
排第一永遠是「長刀鉾」,一刀開路,其他山鉾每年抽簽出場。今次我做足功課,專注在中國故事。前祭在四條烏丸出發,早上九時,聲勢浩大。未起步,先看唐服。天氣熱,拉車多是日式浴衣,領頭的老人家以及在路中為山鉾祈福的八坂神社代表,穿的合領幞頭(烏紗帽)袍衫,便是唐服。號角吹起,幾千人在街上一齊叫嚷,領車的站在車前,唱着口號,半身筆直飛出車外指着前方,六十大漢使勁拉動粗如人臂的大麻繩,這氣派真的震撼人心。「函谷鉾」說孟嘗君過函谷關時,門下食客學雞啼的故事;「鯉山」印滿鯉魚彩繪,說的是中國「鯉躍龍門」;「伯牙山」上有俊朗人形手抱一琴,正是春秋伯牙摔琴謝知音;「菊水鉾」出於周朝「慈童」,把《法華經》抄寫至菊葉上,露水是長生不老藥。為何孟嘗君、鯉魚及伯牙成了日本神祇,暫時還不得其解。我先在起點看了出發隊伍列陣,然後穿過錦市場,吃一件番薯魚蛋,行去終點轉角處,等着看大轎轉彎。絕對不易,陸上行舟,轉向完成,全街人拍掌支持。
很好玩,細節極多,一次看不完。今年太熱,取消了全女班的花傘巡行,可惜呀。和服伊人加唐朝美女,聽見已經想暈,天氣再熱,也不打緊,下年必定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