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藝遊】專才搞導賞團逛藝廊 新香港人發掘本土畫家

【周末藝遊】專才搞導賞團逛藝廊 新香港人發掘本土畫家

【周末藝遊】
南港島綫通車一年多,成為本地藝術家的進駐之地。「撞藝術」(Accidental Art)的導賞團帶人參觀隱藏工廈的藝廊和創作室,講解鮮艷奪目的塗鴉藝術。創辦「撞藝術」的侯甜芳是珠寶買手,公餘辦導賞團推廣香港藝術。

廿八歲的「新香港人」侯甜芳十年前從西安來港,她挽着一個印上本地新晉藝術家劉鎮滔插畫的布袋,平日愛鑽街頭小巷找塗鴉。這天她以流利廣東話接受訪問,說很享受中大藝術系與浸大視覺藝術院的畢業展,南區的工廈又藏了幾多藝廊和創作室。
這天她跟拍檔帶領十一個來自香港、馬來西亞和大陸的團員,由港鐵黃竹坑站對出的巨型塗鴉開始講解。一團人擠進幽幽暗暗的工廈,電梯古老得要操作員人手開關。某層的藝廊正舉辦居港美籍攝影師馬樂平(Robin Moyer)攝影展,展品包括香港人於一九九○年六四一周年前夕聲援劉曉波和王丹的遊行照片。
侯甜芳於二○一六年初創立「撞藝術」導賞團組織,最初只遊走中環的藝廊和街頭藝術,這兩年才探索南區的藝術角落。她說:「黃竹坑幾年前已有藝術家進駐,我們是等到去年初,南港島綫通車才辦團,不過也因為有了地鐵,藝術家如今要捱貴租。」

中港團友遊工廈 嘆為觀止

「撞藝術」的導賞團索價不便宜,「南港島藝術探索」要四百港元,「SOHO畫廊遊」團費為二百六十五港元,參加者多是居港的外國和大陸專才。這天有兩位來自馬來西亞、於香港從事時裝業的團友,對於隱蔽工廈如此藏龍卧虎嘆為觀止。侯甜芳說每個導賞團都是嘔心瀝血辦成。「撞藝術」有九位來自大陸、香港和外國成員,平日從事珠寶、金融及設計等全職工作,公餘便挨家挨戶尋找藝廊。當他們發現新晉畫家的作品,會邀請對方分享創作心得;在街頭發現漂亮塗鴉,會在社交媒體遍尋作者的聯絡。「這些藝術家不是畢加索或梵高,他們的網上資料不多,我們要研究每個作品背後的故事,教大家如何欣賞這些作品。」每個導賞團涵蓋多種藝術形式,導遊拿着iPad展示補充資料。

「你們應對自己的強項有信心」

生於西安的侯甜芳,本身也是專才,她幼時是書呆子,二○○八年經大陸高考入讀香港大學經濟金融系,漸漸建立起獨立思考。她住Hall上莊去英國交流,極速融入香港生活,閒時探索香港的藝術圈。畢業後任職摩根大通三年,二○一五年轉職美國珠寶商Tiffany的買手。短短兩年,「撞藝術」的導賞團已有利潤,二○一七年開始在中大藝術系和浸大視覺藝術院的畢業展發掘新秀,為他們與中環的法國餐廳合辦展覽,因而讓剛剛畢業的劉鎮滔賣出人生第一份作品。「撞藝術」還把劉鎮滔的插畫設計成布袋,每次帶領導賞團都會背着。
問侯甜芳香港十年來最大的分別,她的答案跟我們很多人沒兩樣,「大陸人越來越多。」但她說香港文化獨一無二,地位難以動搖,「以水墨藝術為例,也許香港的技巧比不上大陸,但因為香港藝術家受過不同文化的薰陶,議題和想法很多,作品背後的意義也特別有趣。」她形容香港是讓她放眼世界的窗子,「香港現在一些問題,源於香港人沒自信,覺得被大陸搶走了,但連我們這些外人也很喜歡香港,所以你們應對自己的強項有信心。」

團員人數最多12人,這天有11人報名。

在馬樂平的攝影展,導遊向包括來自大陸的遊客解釋這幀1990年六四一周年前夕遊
行照片。

這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專才(右),受深愛藝術的老闆推介而跟團。

侯甜芳平日是珠寶買手,周末穿T恤拿布袋遊走香港藝術角落。

導賞團走到怡達工業大廈,介紹黃鼎豐的創作。

「撞藝術」南港島藝術探索
時間:每月第二個周六2-4:30pm(英文)、3-5:30pm(普通話)
人數限制:12人
集合地點:黃竹坑港鐵站A出口
收費:$400
註:還有SOHO畫廊遊、中環畢打行畫廊遊、街頭塗鴉藝術家遊等活動,查詢: http://accidentalart.co/zh/

採訪:呂珠玲 
攝影:鄭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