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我到將軍澳官立中學主講《閱讀與應對、寫作》,形同自由發揮題,但我喜歡這設定:閱讀是input,應對(oral)和寫作(composition)是output,對象中五年級,正好為DSE準備。
我推介推理小說,眾所周知以日本為主,學生只能讀譯本,翻譯不在文學科範圍,該校校長和科主任是我中文系的師姐和同學,不談本業恐怕令他們失望;但我覺得,課外閱讀便應該真.課外。小說過癮在估佢唔到,若我推介《水滸傳》、《三國演義》甚至金庸,沒有學生估不到這些作品劇情發展吧?因為一早被改編和劇透過N次,唯獨推理奉行「互不洩漏」禮儀,而欲罷不能、廢寢忘餐追結局,正正是睇書的初心。
追完,全身舒泰,大概無人會看同一本推理小說兩次的,hit and run;我教寫作班亦然,資訊爆炸時代,別寄望人家重讀時方發掘出你文章好處,要一擊即中。也沒人計較推理小說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四字成語的,條大橋差,就舞文弄墨補唔番,其他文體也原該如此。土屋隆夫說,推理小說是沒餘數的除法,廢話少講。我還愛它的童叟無欺──你很難判別一個學生睇唔睇得明一篇抒情散文,反正就是傷春悲秋,但推理,的確有機會睇唔明,冇得呃的,我認我一分心便唔明密室怎構成,用來考驗閱讀理解能力,豈非絕佳reading comprehension?
實踐在oral,偵探故事對白多,不斷套取線索、尋找可疑人物破綻,諗深一層,我們在職場何嘗不是?一方面從上司/客戶口中獲得和查證資訊,一方面盡量表達或隱藏自己意願,虛虛實實,推而廣之,便不只莘莘學子偷師以應付DSE,簡直終身受用!
至於composition,其實我不想孩子做文人,文人多大話,亦難搵食,廣義的寫作如新聞報導、產品說明以至各式網評,則不致滅亡反得永生,而專業撰稿員最忌犯駁,當年會考有篇沈從文的《箱子巖》,寫賽完龍舟夜裏「好一輪圓月」!一早被挑出錯處,兜番話農曆五月十五謂之大端陽節,都得啖笑啦,中國文學往往順口開河,要虛心學習日本和歐美推理小說的邏輯性。這方面,果然外國特別「好一輪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