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務處處長盧偉聰日前逛書展,鼓勵年輕人多看歷史書,例如《三國演義》,認識中國歷史。新聞出街,引起網民恥笑,杜汶澤更串爆:「喇沙仔中文程度高過IFC。」盧偉聰把《三國演義》當成歷史書,我固然不敢苟同,但杜汶澤也似乎沒必要一支炮射一校人。白先勇、黃霑、林夕都是喇沙校友,誰敢說他們中文水平低呢?反過來說,以為「番書仔」英文一定好,也是無稽之談──我聽過,我真係聽過,有人讀到中學連廿六字母也數不全。話說回來,一哥稱《三國演義》為「歷史書」,也許不是中文差,只是一時表達不清,或根本缺乏常識。
《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看小說也未嘗不可認識歷史,問題是讀者能否區分事實與虛構(即使看正史,也要懂得辨偽和「read between the lines」)。我初次接觸三國,不是看《三國演義》,是透過《三國志》──請勿誤會是指史書,我說的是電子遊戲。後來看了史書和小說,發現兩者的界線也很含糊。例如《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寫術士左慈在曹操宴上表演大衛高柏飛式魔術,千里外取松江鱸魚,又寫他化身為羊、分身成數百人,荒謬絕倫,你以為是羅貫中或什麼說書人編出來嗎?錯了,以上情節統統見於正史,但不是《三國志》,而是《後漢書.方術列傳》。《後漢書》當然是歷史書,但你會把書中內容照單全收嗎?
說起左慈,不妨談談近日警方查禁「香港民族黨」一案。左慈和香港民族黨有關係嗎?有──兩者故事皆反映當權者如何對待言論自由。《三國志.魏書.方技傳》裴松之注引用了很多珍貴史料,如曹丕、曹植的文字,講他們的所見所聞。當時天下大亂,方士蠭起(方士即今天所謂「大師」),曹操把他們一一招攬至魏,其中有最著名的三位大師:擅辟穀的卻儉、精氣功的甘始、懂房術的左慈。據裴松之所引曹丕《典論》,連閹人也慕名而來,追隨左慈學房中術(但曹氏兄弟沒說左慈懂幻術)。是什麼驅使曹操羅致這些「大師」呢?是迷信,抑或慕道?曹植〈辯道論〉解釋得很清楚,曹操招羅這些異人,是因為「誠恐斯人之徒,挾姦宄以欺眾,行妖慝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曹操表面上供養這群「方術界KOL」,實際上是防止他們妖言惑眾,擾亂社會秩序,說穿了就是《教父》續集一句話:Keep your friends close, but your enemies closer。曹操控制言論的手法,比盧偉聰高端得多了。假如一哥讀的是《三國志》而非《三國演義》,也許他履行國家任務時,就不會做得那麼難看。